一、九门义务课,一门一番茄
在职场中有这么一个人,自由职业者,从事九项不同职业。每周在纷繁复杂的多项任务状态下,助理帮他安排合理的时间分配。日积月累后,他也竟能游刃有余地处理好各项内容最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没错,这个人其实就是你、你、你,还有你!
记得上高中时,九门课,各自安排进程,将一天划分为一节节的课程。也不会说因为数学学得好,就会导致语文学不好。每件事情之间协调好精力,全部内容都优秀的人大有人在。
这种方法得益于对时间合理规划分区。那对于互联网人进行多任务工作时如何高效地使用时间呢?如何协调处理好生活工作种种的九门课?
二、番茄时间:
番茄时间来源:作者使用的是自己厨房里用来记时的番茄计时器来进行实验。后来根据自己的方法整理出番茄时间法。
将工作任务划分成一个个的番茄进行处理。每个番茄进行时间为25分钟。每个番茄时间进行后,对任务进行标记。完成后需安排 3 - 5 分钟的休息时间。
当然,25分钟是方法发明者进行一个番茄时间的长度。当然是可以调整的,但最好不能超过30分钟。
意义
时间具体化
番茄时间的实际意义是将时间的抽象性具体化,让时间变成可具体感知的东西。并将复杂的任务拆分细化,变成可执行的单元任务。条件反射
文人思索大多会抽烟。每次要进行思索时抽个烟能给他们带来灵感。一休哥每次遇到难题就打坐,手指在头上画几个圈圈,叮的一声奇思妙想就出来了。在人做某事的时候,若每次都做一个具体的东西让一个线索与自身的工作联系起来。那么重复多次后,就会形成条件反射。
这是借助人类自身的机制助力自己的工作。仪式感也是类似,开始动作时设定一个番茄时间,给自己心理一个要尽快进入工作状态的暗示。从而形成自然内化的一个反射,使得自己能更快切换至自己想要的状态。强调休息总结
番茄工作法强调休息。目的有二,其一为强调集中思维工作后,给自己放松,从而能在下一个番茄时间更好地专注;其二,强调甚至可以使用1-2个番茄时间休息或进行总结。
方法:
ACTIVITY INVENTORY LIST:将一天中需要做的任务加入到这个任务列表中,对于加入的任务,可按需加入到今日代办列表里。
-
TO DO TODAY LIST:将今天需要做的任务按需进行加入,并评估需要的番茄时间。每次进入一个番茄时间后,必须要十分专注地进行。不允许内在或外在的打断,甚至不允许有一分钟的打断,否则该番茄时间失效,得重新开始。对于打断的事情可延缓则等到番茄时间后再处理,必要时将事情列入任务列表。
待番茄时间结束后在预计的任务列表对应位置后打勾直至任务完成。超出预估的时间需进行重新评价自身的工作量评估是否科学合理。
记录表:将任务估测值、实际值跟差别进行记录,有利于自我对工作量的评估总结。
三、产品
以上的方法论其实通用于产品项目管理。
ACTIVITY INVENTORY即自我的产品需求池,每次有新的思考或需求,则马上将其丢到需求池。慢慢的需求池会越变越大。之后将需求合理地分类整理,并区分优先级、待排期跟进。
TO DO TODAY LIST的任务列表番茄工作法一般以天为单位,而产品番茄以版本迭代为周期。每个版本必须要有重点要解决的任务及目标。比如这个版本以对商品详情页进行优化提升转化率为主,附带几个小功能需求形成一个版本; 下一次对支付线进行优化提高支付的顺畅性及体验。
每次进行一个需求设计、都必须安排专注的时间段进行。调研、设计、优化,必须尽可能在一个番茄时间内完成。当然这里的番茄时间跟传统意义上的番茄时间不一样,只是代表一种时间段的连续管理。记录表:其实质就是一种复盘总结。 对需求开发管理、实际效果进行数据统计。将抽象的东西数据化之后,进行分析归纳,从而让需求的目的性更为明确。产品需求的东西是试出来的,一种优化方法在A产品里可行、在B产品里不一定可行。产品效果的影响因素是多维的,包括产品定位、用户人群、使用场景等等。而根据用户数据反馈能更好地进行模型的修正。
正如基于大数据的机器学习模型的训练,其目的不是构造一个通用适配的数据模型。而是构建一个多参数的自适应模型,根据实际数据反馈进行参数训练与修正。从而实现在特定环境特定前提条件下的精准模型。
以上,证明各种事务的方法论是相通的,其归结到最后就是如何做事。
使用各种方法论,希望能学会处理好所有的事情,包括工作或生活,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