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行为和决策的时候,依赖于比较,而这个过程中我们会不自觉地用锚定效应以及陷入羊群效应,让自己失去理性的判断。
双11的时候,要买的东西太多,我居然忘掉我一直想买的降噪耳机。在双11那天夜里最后几秒钟,我突然想起了这件事情。于是赶紧打开网页,但是没来得及付款,系统就提示物品已经恢复了原价。就差了两秒钟,我就要多付近500元钱,这让我着实买不下去。也曾求助过客服,客服除了表示无奈也帮不上忙。如今又12月份了,于是我就开始指望能在双12依然给予双11那样的优惠。
双11的价格于我来说就是一个锚定价格,只要日后我以高于双11那天的价格买了这个降噪耳机,我都会觉得自己买贵了。这就是先入为主的锚定效应。
我已经预想过如果双12的价格没有优惠,或是给予的优惠不如双十一,我还是会买这款降噪耳机。因为那个谁谁谁,不也是比双12更高的价格买的吗?而且他还觉得物有所值呢。你看,我到最后还是用了攀比效应来宽慰自己。
我们总感觉自己所做的决定都是理性的,但更多时候,我们是先有了主观的决定,而那些所谓的理性的理由不过是为了证明自己理性而编排的借口罢了。
那什么样的决策才是理性的呢?
理性的决策,应当首先去思考需求是不是真实的?我为什么要买这个降噪耳机?买个普通耳机是不是就可以了呢?因为希望利用每天交通出行时间学习音频,而普通的耳机无法降噪,无法听清音频。这里先证明了这个需求是必要的、合理的。
从双十一到双十二一个月的时间,为节约这500元钱,等待一个月时间是否划算?每天上下班交通出行时间是两小时,一周可以有10小时乘车时间来学习,一个月就40小时。以500元算,相当于一小时乘车学习时间值12.5元。这样推算下来就很直观了,很显然这一个月是不值得等待。而且还有一个风险,就是双十一的优惠很可能不及双12的优惠的。我原来那么多理性的理由,居然这么经不起推敲!
我们在作决策的时候是要比较的,跟商品比,跟人比。但是,这种比较经常是在无意中发生的,我们会找到一个“锚定点”,可是,这个“锚定点”是先入为主,而且受到很多偶然因素的影响。我们现在了解了人很多时候是非理性的,应当时时省察“印记”和“锚定效应”对我们的影响,小心被自己的“理性”欺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