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的不同角色及其与学生的关系,主要的教学行为分为呈示、对话、指导三大类。呈示行为包括讲述、板书、声像呈示、动作示范四种,对话行为包括问答、讨论两种,指导行为包括自主学习指导、合作学习指导和探究学习指导三种,共有九种主要教学行为。
这一章就在就在详细介绍这九种教学行为的功能与表现形式、影响因素、运用策略,条分缕析,一目了然。
经常提到要打造高效课堂,我想一节好课必然是这个老师课堂上善于采取多样的教学行为,抢占学生的注意力。
反观我最擅长的教学,一节新课三分之二的时间使用呈示行为中的讲述,运用视听多媒体来播放背景资料和相关链接,讲述过程中插入问答来诱发学生参与教学,对于教学中的难点需要学生分组讨论。似乎这样的模式是老师们的常规上课流程,可是为什么同样的课,学生聚精会神地听,有的却令人如坐针毡?
这本书为我开拓了反思的路径,在每一个知识点后面附加了“补充材料”。比如,讲述的误用,有效提问的九条建议,有效表扬与无效表扬的比较。这些补充材料如星星之火,点亮心灯。
同时,看这一章令我思考更多的是如今的课堂教学中,教学媒体丰富绚丽,板书是否还需要认真对待?近年来,我的板书越来越少,有时一节课下来黑板上连课题都没有写。现在看来大错特错。
板书,向学生提供刺激视觉通道的感性材料,有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呈现学习内容的要点或结构,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识记、保持、再现学习内容提供线索,有助于巩固记忆。
可见,对于文科的教学要想学生印象深刻,板书必不可少。
但是是不是就完全回归到放弃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了呢?
既不能放弃传统板书设计又要顺应时代潮流,那就需在课堂上将两者结合起来。我觉得这就是要思考和训练的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