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果
来自《好好说话》的分享
“好好说话源自一种观察、一群头脑和嘴巴、一次技术进步带来的可能性,还有把这些东西聚集在一起的运气。自古以来,中国社会都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少说话,敏于思而讷于言,因为祸从口出,宁可鸡贼也不要犯二,省的惹事儿。究其原因可能是农业社会,人一生的活动和生活范围都比较封闭,说错话别人记一辈子,成本太高。今天天下之大,让更多的人认识自己的好处可想而知,能言善辩、巧舌如簧,也不在是完全的贬义词,取而代之的是沟通能力和说服力这些词儿,也是醉了”
——《好好说话》
好好说话其实是好好思考
一直以来,我们以听话的方式被教育,却又以说话的 方式被考核,这很尴尬。我们所学的东西无不以表达为指向,他人对我们的看法也几乎都以表达为依据。世界上本来没有“健康”这回事,所谓健康,只是寻常。同样,好好说话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只是因为“坏坏说话”的人太多,给人心里添堵而不自知,才需要我们专门学习“好好说话”。
道理很简单:能意识到你问题所在的,通常都不会告诉你。心大点的,察人之过笑而不言,但是知道你这人不靠谱,以后有重要的事不能指望你,就会疏远你:心稍微小点的,不跟你计较,但是客客气气找个别的由头拒了你;而等下之人,甚至会一边给你穿小鞋一边装大度,让你死都没死个明白。
同时,由于说话本身的复杂性,好好说话的能力也从来都不是一项天赋的技能。天性善良的,容易木讷;天性聪明的,容易尖锐;天性大大咧咧的,容易伤人不自知;天性柔和细腻的,容易絮叨惹人烦......特别是,说话有很多的特殊场域,所以,无论你多小心谨慎,也一定会不自觉的犯过很多错,给人添过很多堵,让人家明里暗里骂一句“你能不能好好说话?”
觉得上面分析太暗黑?那就讲个更暗黑的道理——心大,反而让我们不能好好说话。
我们都知道'童言无忌'这句话,一派天真烂漫,想来是极可爱的。可是再想想,为什么非要专门拎出“童言”来说他“无忌”?岂不是恰恰因为,小孩子是最容易犯忌讳、最不会说话的?
为什么?因为心大。
心大,就会欠缺察言观色的敏锐;心大,就会无法洞悉对方的言外之意;心大,就会说话欠考虑;心大,就会伤人而不自知。我们有多少次被人乐呵呵地刺痛,然后人家还特别烦我们的小肚鸡肠?我们有多少次听到的道歉是“其实我不是这个意思,你不要多心”?
被这样的人伤害,不回击,憋屈;回击,更憋屈。因为当心大成了美德,就不用好好说话,反正这样才是直率嘛!
你当然不喜欢这样的世界,你当然不希望成为这样的人,因为你已经不是小孩子了,听话的时候可以心大,说话的时候确必须心思缜密。而这绝不是做个好好先生、提高个人涵养就可以做到的——好好说话是个复杂的严密技术活。
在这个快速变化时代,“好好说话”的含义跟传统社会根本不一样。现代社会的四个特点,决定了说话能力的重要性。
第一,它是由契约精神维系的陌生人的集合。决定你是谁的,既不是身份关系,也不是外在限定,而是你的表述,每一个人都必须平等地以自己的言说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第二,它是以标准化和规范化为基本原则,除了极少数走在前沿的科学家和艺术家之外,大多数人所从事的都是标准化的工作,这保证了效率的最大化,却也使得脱颖而出显得越发困难,这是因为在大家能干的活越来越趋同的时候,说话变得更加重要。
第三,它在信息泛滥的同时,伴随着注意力的稀缺。有没有发现,春晚的相声早就开始在炒网络段子的冷饭?有没有发现,网络流行语和表情包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私密聊天的主要内容?新兴的信息产业跟原本的大规模工业生产没什么不同,无非是捧红几个超级IP,却让大多数人在鹦鹉学舌的一波波狂欢中沦为新时代的“失语者”。
第四,网络在使说话收益大增的同时,其放大和固定效应也使说话的风险越来越大。从来没有哪一个时代,个人随口一句话可以一天之内引起舆论大哗;说话,从来没有变成一件如此可怕的事情。
总之,我们不得不说话,不精彩不行;我们也不得不谨慎地说话,不小心不行。不能逃避,那就必须面对,用第二届《奇葩说》邱晨的话来说:兼具“耐思”(进入深入的分析和思考的智慧)、“耐撕”(处理观点交锋和利益冲突的能力)、“nice”(与人为善追求达成共识),才是这个是时代所要求的“好好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