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主诉为社交恐惧的来访者找我咨询了一段时间,其反复诉说在社交场合自己如何不受待见。最近的一次咨询中,他又提到了一件让他觉得有些挫败的事情。他说周末的时候公司的部门同事一起组织去公园烧烤,部门的组织者叫了大部分人参与,但没有叫上他。他黯然伤神,觉得备受排挤。
我问来访者:“你希望你被叫上一起去参加烧烤活动吗?”
“当然希望!如果他们叫上我,我会很高兴的。”
“如果你真的参加了这次烧烤活动,你觉得你会玩得开心吗?”我继续问他。
“那估计不会。其实我觉得我跟他们并没有什么共同语言,我根本参与不了他们的话题,他们谈的那些内容我也根本不敢兴趣……”
说到这儿,我的来访者突然停住了,或许他体会到了自己身上的矛盾之处。这位来访者一直都觉得自己特别不受待见,但其实他对别人根本也不感兴趣,只是希望维持表面上自己与别人是在一起的感觉。
社交恐惧症是在众多的心理问题中常见的一种,人群中的发病率大约是6%左右。社交恐惧症者的典型表现是,不喜欢人群,不知道如何跟别人打交道,只想待在自己的世界里,害怕社交。
为什么社交恐惧症者会害怕社交
除去复杂的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小时候被养育的方式影响外,社交恐惧症者的两个方面容易导致他在社交中产出恐惧和回避的情况。
首先,社交恐惧症者过于将精力投注于自己的内在世界。在社交场合下,我们比较自然的反应是观察周围的世界,倾听他人,与他人建立连接,并参与到积极的互动中。而社交恐惧症者患者则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关注自己的内在世界,过度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总是一刻不停地在想:对方看了眼窗外,是不是觉得我很无聊?他是不是觉得我很蠢?我是不是表现得不够好?我是不是不够可爱?在这种情况下,他无法将自己的精力关注于别人在说什么,也导致他无法恰当地反应。
从这个角度上讲,社交恐惧症者其实对他人是不感兴趣的,他们专注于自己的表现如何,他们的行为方式会被社会如何看待。试想,如果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没有兴趣的话,他们如何在社交场合下与他人建立真正的连接。而过度关注自己的结果是,社交恐惧症患者扩大了自身恐惧的感受,进一步陷入到恶性循环中,不得不选择回避的行为来回到自己的安全地带。
其次,社交恐惧症者的不合理认知会加剧其回避行为。在社交场合里,我们脑子会自动地冒出很多自己也察觉不出来的消极想法,这些偏差想法会控制我们的情绪和行为,因此我们可能会变得焦虑。
一位来访者平时不敢社交,也不敢随便打电话给朋友,总是处于很孤独的状态。她说其实当朋友给她打电话的时候,她会特别高兴,认为朋友在关心她。于是我好奇她为什么不主动给别人打电话。她的回答是,我觉得我打电话给别人的时候会打扰到别人。这位来访者就是属于典型的认知偏差,她有很多想法会阻碍她迈出主动联系的第一步。
因为我们脑子里太多这些自动化的偏差思考,让我们对社交感到焦虑。这些认知偏差可能来源于之前不成功的社交体验,但被我们固化下来。比如一个人在公众演讲的时候出糗了,这种感觉让他很不好受,他可能会一直沉浸在这种感觉中,然后产生一种“我肯定不行的”的想法。在下一次公众场合下,这种想法可能会被激发,随着而来的就是他的焦虑的感受。
如何改善社交焦虑?
1、接纳自己,建立自信
我们要学会接纳自己内心的恐惧,不要厌恶这样的自己,只有坦荡承认自身缺点,才能走出自信的第一步,一再怀疑、否认自己,只会让自己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2、多关注外部世界,而不是自己的内心感受。
我们可以控制我们的注意力。如果把注意力转移到外部环境时,我们就能够捕捉到外部世界的一系列变化,这些外部刺激会令我们充满好奇,问出我们想问的问题,让对话顺利地进行下去。
3、消除认知偏差,重建社交行为
认知行为疗法认为,改变一个人的想法和思维模式就能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和情感。因此,行为认知疗法会注重教大家如何去判断自己的自动化思考是否是认知扭曲,并如何改变自己的认知扭曲,然后大家就能带着新的认知去面对社交场合,去不断地练习和巩固新的认知,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4、多参与社会实践,用行动改变心态。
行动也是改变认知的法宝。我们一定要去实践,才能有机会改变自己的行为。在行动中我们才可能获得社交成功的经验,并持续用这种经验来去改变心态,以此建立良性的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