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读《断舍离》一书,我已经读完本书的三分之二了,整本书始终是在围绕一个中心:斩断物欲,舍弃废物,脱离执念。
做不到断舍离,表面是物欲的使然,核心我们各自的执念。
曾经我有一段时间,我特别喜欢去各个寺庙,在那里,我可以短暂地逃离现实的压力,追求心灵的安定。
我很享受寺庙里的佛门音乐,尤其沉浸在殿堂里传出来的念经和敲木鱼的声音,那一声声敲击木鱼的声音传来,我的心绪也跟着这个声音走远,我暂时忘记了现实的不乐。
我一直以为是寺庙的宁静给我带来了安定,直至今天才发现,带给安定的始终是自己的内心,只是身处的环境会影响当下的心境。
Part.1突现喜欢去寺庙的苗头
去年的时候,曾经有一段时间,我感到很压抑,看不到前方的路,又没有后方的退路,生活好难,工作好苦,想要退缩,又不知道何去何从。
看着周围的人,他们都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而且都很优秀,自己就更加着急,迫切希望自己做出成绩,但是现实与计划事与愿违。
当时的我,在这种重重的重压下,逼得自己喘不过气来,生活就像被各种乌云团团围绕。
随着情绪的高压不断堆积,我迫切需要找一个可以释放压力的地方,以往我会选择看书,但是那时候,静不下心来,每读一本书都很功利。
就这样,我突然想去爬山,拜佛,去郊外,哪怕只有短暂的半天时间,可以脱离这个嘈杂的社会,这终究是好的。
最初先是去了凤凰山,看着殿堂里面的佛祖,有那么一刻,我的脑子变得空白,原来没有束缚是这么舒服的感受。
后来又去弘法寺、弘源寺,不惜乘坐两三个小时的公交地铁,就是为了那一个小时的空白时间。
我最喜欢的还是去弘源寺,在那里听到的声音真的很舒服。
我喜欢去寺庙,无非是想逃避当下自己认为糟糕的生活,试图想去寺庙寻找慰藉。
Part.2从寺庙回来心情又重新低落
去寺庙只能寻求短暂的安定,回来之后,随之而来的还是生活的琐事,随着距离从寺庙回来的时间越久,那种压抑就堆积得越多。
《命运》一书中阿太的阿母,父母去世之后,她不是在神庙就是在去神庙的路上,似乎阿母是想找命运讨个说法,为什么我的命运就是这样?
但是到了神庙后,阿母则是睡觉,睡在神庙里的阿母,不一定想着神仙保佑,只是在神庙里,放下生活的重担,追求一个心安吧。
《命运》里说:
“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了。”
寺庙并不能解决问题,但是那里的幽静、与世无争,可以让我们转换自己的心态。
有时候觉得生活很难,想着自己努力干活,最后只够养活自己,遇到一点小小的突发情况,顿时就觉得生活不如意,过不下去。
其实过不下去的不是生活,而是我们的欲望。
Part.3放下执念后,只珍惜当下
在读《断舍离》这本书之前,我就在做断舍离,放下了很多,只是读了这本书之后,才发觉我的断舍离做得远远不够。
断舍离虽然一直在说丢弃,其实它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改变思维。
还能用但短时间之内不会用的东西,是丢弃还是觉得可惜留下来呢?这看似是一个选择,实则这是一种思维方式。
多数时候,我们觉得丢弃可惜的物品,是我们的物欲使然,不愿放手,不满足的心理在影响我们的决策。
就如我一天晚班下班,看到一个人在凌晨一两点时,想要轻生,我不知道那人发生了什么,但是那一刻,之前我身上的郁闷压抑,通通跑开了。
我的压抑源于我对现在的不满足,我想要获得更多,而现有的能力又得不到,因此我产生了挫败。
那一刻,我想就算是得不到更多,至少我身体健康,有一份稳定工作,工资虽然低了点,至少不担心公司破产发不出工资。
我还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这样想想,其实自己当下的生活也挺好的。
这样一想,心宽了,生活更顺心了。
生活中放不下的许多东西,都是因为想要得太多,心中的执念过多,不能合理转换,就会变成压垮我们的重担。
每次我去寺庙回来,看着乱糟糟的房间,心中就响起一万个声音,默默下决心好好收拾,重新开始生活,先从收拾乱哄哄的房间开始。
然而,每次回来累得躺下之后,那股刚起来的劲就如泄气的气球,被搁置一旁,又重新过着之前的生活。
因此,那种低沉的生活气氛一直被周遭的环境影响,糟糕的居住环境,糟糕的心情,糟糕的工作状态,收获的大概率就是不好的回馈。
这些就像一个个磁场,被无限地不良循环,直至把某一环换掉,才有可能更改路径。
读了《断舍离》,我想以后我不会再执着于去寺庙调节心情,心情不好,问自己,问内心,才能够彻底解决。
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啦,感谢你的阅读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