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曹昱老师的感性语言能够透彻、精确地描述她千头万绪的思考,将百感交集的情绪整理得条分缕析,探测和挖掘出潜意识底层复杂的情结与创伤。她的笔下,来访者的语气、动作、手势、气场乃至咨询室里空气中飘荡的情愫描摹得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娓娓道来的文字瞬间收编了我所有闲散的注意力。
书中有很多文字值得反复阅读,在此,将其中引得我思考的内容记录一二。
一、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意象对话流派的信念是:不自欺,接受人性的不完美,通过觉察增加自知,是人成长的唯一道路。我们是这个不完美的世界中的不完美的人,我们有缺点,我们有胆怯,我们有私心……但是同时,我们有美好的心愿,而且,有时候我们可以带着缺点、恐惧和私心去做一些事情去实现这个美好的心愿。
这段话是不是有似曾经历的错觉,《感谢自己的不完美》通篇都是这个思想:接受自己的愤怒、焦虑、嫉妒、恐惧、内疚、悲伤,“好的心理医生会让你相信,你所有的感受都是合理的,你的愤怒、嫉妒、仇恨还有悲伤等等,都可以在他面前展示出来。一旦你压抑已久的这些感受在这个关系中展示出来,你就拥抱了你的人生真相。”
其实我们每天接触最多的人是自己,人生最可怕的是人内损耗。我特别喜欢看心理学的书,不仅是读书让我更加了解自己,还因为它告诉我,我的所有感受都是合理的,我的“内在父母”和“内在小孩”可以达成和解,让我进入悦纳自己的状态,从而拥有一个说了算的人生。
“陈老师,谢谢你告诉我的情况。我现在最关心的是——你现在感觉还好吗?”我把目光转移到辅导员身上,开始发话。辅导员一愣,惊讶地望着我:“你是在问我的感受吗?”她似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是的,我现在最关心的是你的感受。你现在感觉如何?”我望着她的眼睛,温和但是很坚定地回应道。片刻之后,在她年轻的眼眸中就泛起了泪花。
《非暴力沟通》最强调的就是,倾听对方的感受,而不是倾泻自己的想法。倾听对我来说,实在是一个需要好好践行的课题。我总是克制不了表达的冲动,仔细想想,表达的目的是希望对方接受,听了对方的想法才能对症下药,我在急什么?分析下来,我发现急于表达有时是为争夺话语霸权,以期使用语言暴力对听者施加影响。一直是我一个人说话,对话从何而来呢?人和人面对的处境不同,对他人想法的揣测差之毫厘,给出的分析就会谬以千里。好奇怪,舍本逐末、缘木求鱼的事儿我竟然做了这么久。非暴力沟通的前提是,如果在讨论一个问题时,双方所处完全对立的立场,怎么沟通可能都是无法解决的。
“我现在最关心的是你的感受。你现在感觉如何?”与这句话相比,所有的撩妹技巧都弱爆了。不是只有我这么觉得吧?
用意象对话的方法,可以很快切入潜意识,获得大量的信息。当心里冒出一句话的时候,即使我们的意识不知道这句话的来龙去脉,只要我们“贴着”这句话,我们的深层潜意识心理也会回应这句话。虽然我们还不完全知道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不知道对应的是什么现实事件,但是已经可以做一些疗愈性的工作了。
最近在锻炼元认知的时候,我经常会去挖掘潜意识里的问题,如恐惧、不安、焦虑,想找出它的根源所在。“贴着”情绪所产生的感觉,进入引发这些情绪的历史现场,找出迷雾后面到底是什么,直视,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二、觉察习得性自我贬低与自我攻击
在我的成长经历中,也的确有过和她祖母给她创伤一样给过我创伤的一位老人,以及那贯穿我整个童年与少年时期痛彻骨髓的被贬低、被排挤和被羞辱的烙印。
原来谁的年少都有这样的经历呀,生命中有无法回首、无力面对的瞬间和记忆,厌恶、鄙夷、逃离的情绪汹涌而至的时候,只要想想其实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就没那么难熬了。
所幸的是,经过了长时间持续的自我成长之后,现在的我已经不再会轻易地认同外在投来的“无能”和“无价值”感,进而否认自己应有的价值,转而进行习得性的自我贬低和自我攻击了。
看到这句话,我几乎嚎啕大哭,怎么会有这么精准的表达?偶尔,我就处于这种状态,习得性自我贬低和自我攻击导致的结果是习得性无助,不配得意识强烈,自我折磨和天人交战轮番洗劫着有限的活力,不断损耗生命的灵光。熊师傅在《关系攻略》中提到,有很多内向的人,就在这样的状态下将自己成功变成了一无是处的人。幸运的是,我在通过觉察增加自知,通过锻炼元认知的方式达到悦纳自己。
他依然面带着微笑——后来我才发现,那是他很独特、很经典的一种微笑,在胸有成竹的下面,似乎带着一点嘲弄、一点鄙夷、一点愤恨,又像是带着一点怜惜,甚至是一点暧昧……总之,那神秘的微笑里面携带的内容,总是让人既能够感受得到,却又难以捉摸得清楚。
你会愿意和这样一个人相处吗?如果身边有一个这样的人,我可能早就陷入了自恋暴怒之中,再也不理他了吧。仅仅嘲弄和鄙夷就会激起我童年时的被贬低、被无视的经历,那种状态实在太糟糕,现在回忆起来还是满腹愤怒,这个人让我觉得自己不好,我会自动将情绪转为是这个人不好,这么讨厌的人,我为什么要和他相处?如果他是我的同事或者同学,可能会成为我的眼中钉、肉中刺。“一点愤恨,我他妈招你惹你了?你死不死呀?”
如果我成熟一点,可能会装作若无其事或者转移注意力,关注重要的事情,减少对他的愤怒,或者调整自己的认知,认识到是自己有问题;但是没有接触到心理学之前,我没有这种觉察力,那会是什么情况呢?把他定位为碍眼的家伙,如果有机会一起做什么,带着成见的我可能会对他发起攻击,或者直接告诉他,你别这么对我笑,别人是否和你提过我不管,让我觉得被冒犯了,不尊重人也得有个限度,如果有事不得不和我说话,请改一改你的态度。
其实,换位思考,他是不是也觉得被冒犯了呢?这就是他的人生,他一直是这样笑的。他回去有必要反省自己吗?这只是我在犯神经病而已。他没必要为我的创伤经历负责,凭什么要因此吃锅烙?
再继续往下想,我是一个善于自我反省的人,以前特别容易受到别人情绪的影响,如果有人像我刚才那么和自己说话,我肯定会把自己贬抑得一文不值。具体情绪就像作者说的:
由于缺乏足够的觉知,我让自己陷入了他的投射认同游戏,以至于当时的我,接过了从他内心深处投出来的自恋暴怒,以及围绕着自恋暴怒的那些消极情绪——被羞辱感、被蔑视感、被戏弄感、被强加感、挫折感和无力感。
现在我有进步了,直接进入自恋暴怒环节,私下一通骂街之后再从长计议,攻击力出来了,生命力也就有了。我越来越不愿意委屈自己了,可能欺负“内在小孩”太久了,她也受够了于是就爆发了。最近总能想起《乡村爱情》李大国说的那句话:如果和我都处不好,你就得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了。
可能有些矫枉过正,但起码我活得不那么拧巴了,不会想起来就憋气、愤懑,说完了,事情也就过去了。至于这样好不好,用不着任何人来教我,我早就过了听廉价建议的时候。读研究生的时候看到子默微博的一句话,觉得不能再认同了:
年纪越大,越明白珍重精力。因着岁月磨砺出来的判断力,越不会去读烂书,不交结烂人,不行烂事,不写烂文。但求做点自己喜欢的事,和看重的人值得的人偶尔聊聊天,好好对待家人。不妥协,宁为真孤独,不要假热闹。除此外再无其他。
特别喜欢这句话,“和看重的人值得的人偶尔聊聊天”,就像老郭说的那样,“难难难,道德玄,不对知音不可谈。对上知音谈几句,不对知音枉费舌尖。”
武志红在《感谢自己的不完美》里提到:理智很容易被欺骗。但是,情绪决不会被欺骗。第一时间产生的情绪,都是基于真相的最直接反应。
愤怒看上去容易伤害关系,让我们与别人疏远。但愤怒是必需的。愤怒,是保护独立空间的最有力武器,甚至是唯一的武器。
一些愤怒之所以成为坏的愤怒,正是因为我们一开始压抑了自己的愤怒。好的愤怒,针对的必须是导致你愤怒的那个人。你对这个人愤怒,你才能捍卫自己的空间,并且愤怒的表达才会有效果。
愤怒,是对入侵的直接反应,重要的不是要宣泄愤怒,而首先是理解自己的愤怒。因为和其他所有的情绪一样,愤怒首先是一个信号,它告诉你有人过分地侵入了你的空间,过分地控制了你。
三、探寻更深层的内心世界
情绪总是有很多陷阱在里面,过去未经处理的消极情绪潜伏在内心深处,相似元素的出现可能瞬间引爆,让你的情绪处于不可控状态。对情绪的精细划分与识别,有助于了解自己的想法,有助于获得对生命的掌控感。
在第六次咨询中,我们进入了一个更深层的内心世界。围绕着“我为什么要追求卓越”这个主题,一个童年丧父的创伤被暴露出来。原来,这个家中一直备受宠爱、娇生惯养的长子,在六岁父亲突然亡故的时候,就被迫要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以便能够取代当年那个卓越的父亲。而从那时起,他就不再允许自己内心中的孩童部分存在。最后,在意象中,那个被“我一定能行”的咒语吹起来的充气巨人,变回了自己原来的样子,那是一个6岁的、悲哀的、恐惧的、无助的小男孩,他像一只可怜的惊弓之鸟,对任何人与事物都没有安全感,总觉得一切属于自己的、最好的东西都会随时失去……
真的难以想象,把我激怒的人竟然有令人心疼的童年和无力面对的过往。人有千面,你可能永远都不会和他最真实的一面相遇。如果与这个人最深层的内心世界相遇,你能理解和接纳这么沉重的创伤吗?如果有能力,你愿意去接住他吗?缺少自我觉察的能力,尤其是无法分辨情绪到底是自己的,还是被投射来的时候,我们认识的朋友都是最表面的吧?
心理咨询师能承受这样大的情绪压力,主要靠的是“自我觉知”和“去染”——在承受攻击的过程中随时“观望着自己内心的震荡”,并依靠着每一次当下的分辨,在自己内心中,把来访者移情过来的消极能量归还到其原来的地方,而不是盲目认同来访者的投射。这就是意象对话咨询过程中的两个重要“法宝”。
我受到了攻击,立刻反击回去,就是盲目接受了对方的投射,其实就是中了他的圈套,被他的情绪牵着走。心理咨询师的处理是:
“我感受到了你心里的痛苦,”我的眼睛看着我们之间的桌面,很小声地说,“我刚才也同时感受到了那些愤怒和屈辱,我也同样觉得很难忍受,想把它们统统都扔出去。”陈辉没有回应,我也没有抬头看他。
来访者的情绪波动,会以两种方式影响到心理咨询师,一是触及心理咨询师心中的心结,从而激发心理咨询师的情绪;二是被心理咨询师感应到,从而使心理咨询师感受到同样的情绪。前者是心理咨询师有反移情,后者是心理咨询师有共情。心理咨询师在感受到了情绪后,需要去分辨,这是反移情还是共情。
但有一种咨询中的实操方法就是,和来访者核对你的意象和情绪特质,如果你发现你的意象和感受与来访者的有所不同,那就更可能是反移情,因为共情时你会如同镜子一样和来访者有相同的感受。而这个核对过程,本身也有治疗性的功能——如果你的感受是反移情,那么在核对过程中,你真诚地告知了来访者你自己的反移情,从而有助于咨访关系中的互动;如果你的感受是共情,那么,你反馈你的共情就让来访者得到了理解、支持和陪伴。
四、识破潜意识的诡计
人对突然得到超过自己内心期望的美好东西,都会产生怀疑——连仙女都会,更何况凡人了,所以这很正常。让人不胜感慨的是——虽然人人都想要知道真相,但其实,真相有时候又是人心理上很难面对和承受的,不仅是对于坏的真相,对好的真相也如此。
我们离这个世界的真相到底有多远?过往决定了你只能看到某人的某一面,虽然说千人千面,但在李笑来老师朋友金光的世界里,他碰到的都是好人,生活中发生的永远都是好事。“性善论、性恶论”争执千年,莫衷一是,不就是因为每个人只看到了自己最想看到的世界,也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世界吗?
如果你觉得好事不会发生在你身上,那么你是对的,当好事发生的时候,你也会说“我配不上”,潜意识下达指令进行自我破坏,把好事赶走。然后,你得出结论,看,我说得没错吧,好事就是不会发生在我身上。这是潜意识的诡计,我无数次中计,虽然痛苦,但潜意识通过这种操作获得了掌控感和安全感。
所有的自杀行为背后,都有好几只幕后的黑手在推动着我们的内心——由于这些黑手很无形,所以在我们没有看到它们的时候,就仍然会继续受到它们鬼使神差的驱使。而一旦看清楚,这些无形的幕后黑手就现形了,我们就不会再迷迷糊糊被它们所随意驱使和推动,我们就可以由自己的自由意志来决定往哪里走了。
这就是所谓的“无意识意识化”。
在我们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藏着好多好多难以接受的东西,这就是我们作为凡人的真相。如果我足够诚实的话,我就必须承认,它们不美好,但它们也是我的一部分,直到现在我还在尝试尽可能多地认识它们,好让它们回归到我的领土上,听从我的调遣,而不是像闹鬼一样,不知不觉地就操控着我做一些我不愿意去做的事情。
两性冲突之中的痛苦,很多都是来源于自恋的受损。比如失恋中最大的痛苦,往往不是失去了一个自己爱的人本身,而是“我被别人抛弃”的受辱感。
还可以从这个角度解释失恋,说起来虽然不浪漫,但可能更有解释力了。我见过两个失恋时呼天抢地、如丧考妣的女人,两三个月的时间里她们都以泪洗面,悲伤度日。无穷无尽地诉说自己对恋人多么好,指责甚至咒骂对方如何没良心,又说对方有多少多少缺点,只有自己对他不离不弃。她们说的话中都有一句:我对他那么好,做梦也没想到会有这一天呀。
那种歇斯底里的心痛,让人无比心疼,但现在想想,何尝不是被抛弃的受辱感呢?不想放手的可能不是对方的心,而是自己曾付出的时间、情感与精力。而痛哭流涕自我折磨的潜意识里,可能也是想证明,我对这份感情是全情投入的,我是受害者,我如此痛苦说明我无辜,是你对不起我,你罪该万死,你错我对,你坏我好。
当一个人怨恨情绪占上风的时候,就不会意识到自己的愧疚。甚至很多时候,为了避免内疚的折磨,人会宁可让自己愤怒,因为愤怒,就意味着错在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