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2/2017, 冬至。
今天,受朋友相邀,我参加了行一沙龙的小聚。
出发之前,行一沙龙的创办人Ken给我发来晚上要谈的内容。
我一看。 哇!这高度,我有点够不上吧?! 我半开玩笑的回了一句,可以爽约吗?
在行车1个小时20分钟去程中,我开始细读这些问题。
如果选择理想的地方生活,你会选择哪里?- 理想的地方?我还没发现这样的地方。
你喜欢泥土吗?你的孩子喜欢泥土吗?泥土?- 谈不上喜欢谈不上不喜欢,不知道,我跟我孩子都没跟它交过朋友呢。
你觉得大自然对孩子有哪些作用?- 接触大自然的好处?我觉得,是安静 - 心静,它能让你的心静下来,浮躁慢慢退去。大自然有股神秘的伟大力量,融入在它其中多了,它会让你不知不觉中感激生命,对生命存在感激,仰望生命,继而才会热爱生命,感恩生活。我是那样想的。我分明感觉到自己对于生活有点心虚!
你向往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你希望你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 我希望我小孩保持纯真,成为一个热爱生活热爱学习有自己热爱的事情并且能安静去做她热爱的事情,,,? 一颗大众父母的心情。
你做过最另类的事情是什么?- 另类的事没有呐,我一直中规中矩的,最多也就是老逃课而已在上大学时候。但是我有点犯傻,傻劲算不算另类在现今社会?比如会特地飞去泰国探望一位生病的远房亲戚的老人家,因为几年前有过一遇我觉得她身上有很多美德,会飞17个小时去见一位20几年不见突然联系上的老朋友畅谈一天然后就飞回来,会问一位连名字都不知道一点都不熟但是心存好感的微信朋友,介不介意我送个吐司给她吃因为我烤多了...大概是这些随性的事情而已, 而且我时不时发病。 最近有一次一位卖衣服的新朋友叫我过去她店里坐坐,我说好然后问她要喝咖啡还是酒我在家可以带过去喝个下午茶?她鄂了一下说那就酒吧。我就带了瓶葡萄酒过去。然后她一直以为我是卖酒的。
我摇了摇头轻轻笑了笑,这些问题我都没有答案。最后,我在手机上写下的笔记只有两行字:
沙龙邀请了来自大理的张娇老师。介绍是这样说的:
“他在大理是位名人,毕业后就留在大理,生活了已有十年,开农场,烧陶,射箭,练武术,做豆腐,做行为艺术,是一位真正把生活过成诗的人。现在已经成家生娃,但依然在生活的道路上努力把生活变成诗。总有人说他生活的很有个性,很不现实。但他反而认为自己的生活才是最接地气的,是真正的生活美学。”
晚上沙龙的主题就是:“大家来聊一聊,什么是接地气?什么是生活美学?在偌大的世界里,我们究竟应该怎么生活?”
这个话题我可以分享的值为零。 我的生活毫无长进,但是我却自我地一直感觉良好。这种矛盾在偶尔读到激励鸡汤时会让我出现现代式的林黛玉病症状。
我开始对今晚有所期待。
一个人一生能专注做好一件事情已经不容易,也许有些人可能更主张只专注做好一件事。我对张老师之前没有了解,来之前也没有做功课。看介绍,他似乎做了很多事情,而且每一件事都做得很成功并且吸引到很多人的关注。第一个在我脑海里冒出来的问题是:他是怎么找到每个切换点的?或者说,每次是什么样的力量或原因推动他开始下一件事情?
我没有直接问,因为答案在接下来的讨论中逐渐一一呈现。
他是从外地刚到大理时。发现豆腐都不好吃,所以他特地回去老家,学习做豆腐。然后回到大理,用最好的豆子,最好的水,用传统的石磨做出了最好的豆腐。然后他在做豆腐过程中,找不到他满意的的器皿来装,于是他开始做陶。他走遍了大理很多个村子,找到最正宗的柴烧工艺,听说他找到的烧陶工艺,目前在日本盛行,中国已经不容易找到了。因为做陶,他想要给自己配一身合适的行头。然后他自己买布,自己染布,设计款式,再找人做。他还在大理开了个花场种花,花种得很成功吸引了很多游人。 所以后来大理遍地是花场。他说这些事情消耗他不少体力有时候觉得累,所以开始练内家拳路数,每天站桩,他说健康的身体很重要。
在这个了解他的短短过程中,吸引我的并不是他做了很多事情。也许潜意识里我很喜欢一心专注一件事情的人。但是,他身上某些东西吸引了我。喜欢一件东西或者事情,很容易。去尝试去做,也不难。 难的是,坚持做到。更难的是,做好。他做的是极致!他轻描淡写地说起他那些事,我很自然地意识到,或许对他来说,每件事做到极致是理所当然的事,是他骨子里对事情的定义。
他做豆腐做到最后,很多老外来大理专门找他买豆腐吃,还因此上过很多杂志。
他做陶,做成了标杆,很多人慕名找到做陶,学做陶,体验做陶。
他种花,种到很多人模仿遍地开满花场。
对于如何接地气地生活,张老师说吃健康的食物,喝健康的水,吸新鲜的空气。你吃自然的食物,行自然之事,所有的生活,都像树根一样,扎扎实实生活在土里。他说, 这些事情,就算是在大城市,其实也是可以做到的。 深圳,空气不错啊? 张老师还补充说。 不知道在场有多少人象我一样,嘴角在偷笑。 很多事情跟道理,都是很浅显的。问题在于选择跟坚持。
聊完他的故事,我唯一带着来的问题,关于教育的话题 - 放飞天性还是虎妈政策?让孩子自由发展,还是帮孩子设计好并且“逼使”孩子按照大人的计划去完成? 张老师说,是让其自由发展。父母只要做好自己就好了。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然后把它做到极致。你做好了,你孩子也会跟着好起来的。 有点遗憾的是,讨论内容转了话题,后来由于时间关系,这个话题没有再太多展开了,沙龙就匆匆进入结场。
其实,整个讨论中,我有点想问他为什么不固定下来做一件事情呢?但是我最终没有问。从他一些细微的言词或者动作,我有点暗自思量,他也许一直在寻找? 又或者说,他喜欢一直在前进。
沙龙结束后在回程中,我有点沉思。结果地铁坐过了站。
今年夏天,由于种种原因,我最终选择离开我热爱了十几年的工作。
离职后,每天悠悠闲闲,边补落下的一些书单,打理家里,边学做菜学烘培,然后欢天喜地报了WSET(葡萄酒认证课程)。我喜欢葡萄酒很多年了,但是考试或有系统学习,一直被各种借口所搁置。收到资料的时候,我记得我还做了一个仪式感的深呼吸。世界地理是我的死穴啊。 那几个月里,我画了很多地图,每天重复地啃英语地名,各种品种,硬生生把世界地理恶补了。3个月后我参加了二级考试。考试一个月后,收到从伦敦寄来的考试单。92分,成绩单上写着:优异。
我不觉松了一口气。考试前,我小孩有点担心地问我,妈妈 ,你觉得你会考过吗? 我说,一定过。她问,为什么?我回答她, 因为我很努力。
在学习葡萄酒课程当中,我发现我一直以来的酒庄名都读错了 - 为了方便记忆,我一直用英语的发音记的。特别是有名的法国名庄,名字都读错了,那就尴尬了,就算我不卖酒。我以前学过日语,也经常看日剧,我本来就有个念头,趁这段空隙,重新把日语捡起来再深入学习。我想了想,我改变主意了。 然后,对市场上的法语授课机构做了一番了解比较后,报了个法语班。 法语, 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同属于拉丁语系,而这些国家,都是葡萄酒大国。
我过起了重拾学生时代的日子,每天背法语单词,记法语语法,做作业读课文。 然后,我还做了一件很多人在20几岁就已经完成的事情 - 学理财知识!我报了理财小白21天训练营,每天7点晨读,上午听音频,中午群分享,晚间群复习分享。一发不可收拾,上完小白班,我连续上了保险,基金14天跟股票21天训练营。当我反应过来的时候,我已经完全改了我十几年晚睡的习惯跟养成了早起的习惯。这一点,连我自已都不敢相信。长期美资公司的工作,我每天2,3点睡觉已经成了我过去将近20年的生物钟。
这半年下来,我暗暗喜欢自己的状态。我每天的时间排得满满,家务加各种学习,我早起早睡时间都老不够用。 但是,我也不敢冒然跟别人说我在学法语。因为,接下来的问题将会是,“为什么要学法语?”,或者是, “学法语是对你的工作有帮助吗”? 我没有好的答案。我学法语本来只想学习怎么发音,基本语音知识就够了。但是我目前觉得进行下去很不错。马上我将踏入学习的第四个月。
有一点开始让我觉得糟糕的是,我对女儿的学习跟各方面莫名地多了焦虑。我从以前的放养态度转变为唠叨母亲。
我想起张老师今天晚上用得最多的词是“落地”。
落地!我突然有点羡慕这两个字。之所以能落地,是找到了落地点吧。
当你处在十字路口,不知道该转向左,转向右,向前走,还是向后退。那还不是很糟糕的时候。因为,你毕竟有4个选择。后退跟前进,代表了你过去在进行或可能会进行的事情。左转右转代表一个新的尝试或开始。
但是,你要是处在一处望不到头的田野呢? 草原呢? 田野上满上阡陌,每一个都是一个十字路口。草原上毫无路数,每根草,都在向你招手。该往哪里走呢?
难道我现在正处在阡陌中?
既然不知道未来的方向在哪,就继续专注自己目前在做的事吧。
敲到这里,我被自己吓了一跳:难道,我这段时间以来对女儿慢慢产生的焦虑, 是缘由自己暗藏的焦虑?
我停下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