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观圆融本指破除偏执,做到圆满融通,后引申为人做事灵活变通,不固执己见。在古代,苏轼就是一个典型的乐观人物。他一生才华横溢,却受小人之诬,一贬再贬,却为贬谪之地做出生平伟业。一次,他被贬黄州,与酒友泛舟游行,不醉不归。夜半酒酣,他一时兴起写了《临江仙•夜归临皋》,本想和酒友分享,却无奈酒醉,直接下船。第二天就要醒来,发现苏轼不见了,以为一代文豪投江而逝,没想到苏轼在江边草地中恬然酣睡。所以说苏轼,一生以道养生,以释宽怀。
中华文化本就深怀隐忧,人们常常强调忧患意识。《八卦》中每一卦都在讲忧患;屈原流放,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古代典籍源于忧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处于“犯上作乱”“乱臣贼子”的时代,一生忧心忡忡,忧己忧人忧世,以“克己复礼”为己任,而孟子还提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都是有忧患意识的表现。
当然,中国文化不只有忧患特点还崇尚乐观。古人有云“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悲观就是小人心态。《易传》中将顽强生长精神解释为“健”,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因此,中华文化忧中有乐,乐不忘忧。而忧乐之间还有第三,第四个概念,就是乐观和圆融。乐观就是通览全局对人生境遇和事物规律通盘领悟,不为一时得失、穷通和忧乐左右。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还有庄子在自己妻子过世之后还能箕踞鼓盆而歌。正所谓佛曰“苦海无涯”,道曰“人生如梦”,钱财乃身外之事,生死乃世间常理。天地变化,万物荣枯乃自然之理。
圆融其实就是灵活变通,张英家人曾与邻居争地,写到“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既然改变不了他人(环境),就只能改变自己,一种是改变心态,一种是改变行为。
这种达观园融的观念,使得中国具有包容精神。中国人在遇到问题时善于圆场,但毕竟是有缺陷的,缺少法治精神原则性不强,难免圆滑,需要我们去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