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呀呀呀呀朋友圈忘记屏蔽老师了我那句“辅导员丰神俊朗凶神恶煞”简直恐怖啊删删删!”
“……”
“啊啊啊秀恩爱发狗粮忘记分组了我母上大人问我那个男的是谁什么时候带回家啊啊啊”
“…………”
所以,你们发朋友圈,都是如此胆战心惊、圈子分明的吗?
如果可以,我想把所有的经历,当做好故事,统统分享给你,无论好坏,无论精彩。
高二那年,父上大人送了新手机,从此农民翻身把歌唱,屁颠屁颠装上微信,跟上潮流摩擦摩擦。也终于,全家的闲聊唠嗑,,可以让长期住校的我,语音参与。乐呵乐呵的心情,恨不得在朋友圈天天直播吃喝学习吐槽花痴好多东西。那时候啊,我的好留列表,堪堪三十个,一大半的都是家人和死党。
纯粹的分享,分享得纯粹。
陆陆续续,间接不断,老师、同学、学长学姐、学弟学妹……八九十个人的列表,不怎么多人,但显得有些杂乱,那一段时间,学会有一些顾虑,所以发朋友圈,一分钟的编辑,需要五分钟的分组筛选。
因为分享的内容性质不同,每一个分组都需要细细斟酌:要考虑着谁谁谁认识谁谁,如果A看到告诉被屏蔽的B,会很难堪;要考虑维护自己在不熟悉的人面前,高大光辉、朴实正经的形象,卖蠢卖萌只能给家里人和死党闺蜜嘲笑;要考虑哪一类人能听矫情,哪一组人适合围观丢脸……然后小心翼翼的、按下发送。
可是不应该啊,喜欢的那个原本的朋友圈,不就是应该肆无忌惮的,把我想坦诚相告的喜怒哀乐,随性的告诉每一个想告诉的“你们”?
于是认真的把自己开导,然后给了一个理由,没心没肺的把所有分组删除,胡说八道、一本正经、天南海北、煽情矫情、卖蠢花痴,说自己想说的所有。有人围观、有人互动。生活,好像更加有滋有味了。
光明正大,道貌岸然,坦坦荡荡、死皮赖脸,把朋友圈,经营出了生活日记的感觉,乱七八槽的,去精彩纷呈。
高考回学校填完志愿确认,看见阳光透过窗台透进来,洒在桌面上,金灿灿的,很温暖。于是发了一段很有感慨的文字,说不上有文采有内涵
只是忽然情绪到了,有感而发——其实吧,高中遇到的都是那么棒又萌的老师,也交识那么多志同道合又有趣的小伙伴,虽然结果有些遗憾,但尽力就好,过程是美好的,一切都很值得。太阳也依旧会照常升起,未来,谁说的准好坏呢?
底下至今有一个小伙伴的留言,印象深刻。她说,你知道吗,看你的朋友圈总能给人能量。我愣了愣,心神微动 ——“不知道诶”。
可是你告诉我的这一刻,我知道了。细细碎碎的笑意涌上来,很高兴呀,让你感觉到能量。
和老友聚会,和部门成员聚餐;打暑期工,法院兼职,认识新朋友;爬山散步,生活小事,随笔感慨;我把它们变成三言两语的文字,配上图片,全部说出来。
母上大人会嫌弃我发的东西“不正经”,然后暗戳戳问我,聚会照片的一群人里有没有心仪的男生,那个来家里玩的小姑娘什么时候再邀请过来;舅舅小姨看到我眼馋,会找机会在节日里满汉全席,满足口腹之欲,有时也关心着要多添衣好好玩;死党好友见面,会好奇聊起朋友圈里看到的,我的最近的经历,然后一边吐槽一边发表“神奇的”见解。
他们在参与我的生活,不管是在家还是在不同的大学,我们之间,不会因为时间有了距离。这个,是喜欢朋友圈的原因。
有小伙伴,透过我先行一步的视野里,看到他们期待的未来;也有小伙伴,面对面告诉我,看到我那么丰富多彩的生活,都觉得自己可以更加努力一点,再努力一点,好像更有动力了。
可是我分享的,只是很细碎的生活琐事呀。原来不经意之间,影响了意料之外的你们,与有荣焉呢。
上了大学,口头禅是动不动的“加个微信吧”,不好意思拒绝,于是好友列表飙升二百多号人。依旧神经大条,直接屏蔽压根不认识的,然后该直播生活就继续;该花痴吐槽聚餐合照的,也照常不变;依旧和好友家人互动的得火热,大大咧咧,乐乐呵呵。
只是奇怪,加了好友之后,忙完任务就不说话,又不好意思果断删除,好友圈屏蔽这个那个,顾及那么多,拖泥带水的你们委屈自己,顾虑良多,真的值得吗?为什么当初不选择直接电话沟通呢?方便快捷,了却无痕呀。
好希望,朋友圈不是你的负担和任务,只是这么一个地方,容纳你的所有小心思小情绪,分享你的所有喜怒哀乐、嬉笑怒骂,和你喜欢的人们,和你意料之外的人们,把所有的经历,变成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