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的起义势力中主要有三派:
第一,六国旧贵族势力。
包括项羽、魏豹、赵歇等,这是秦末推翻秦朝统治的主要势力。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毕竟成不了气候,还是得靠六国旧贵族有组织、有武装的政治力量,这才是秦末农民起义的真正主力军。这也说明秦朝的郡县制没有被彻底消化,如果秦朝再统治百余年,这些武装力量将被彻底内部瓦解和消化,六国的记忆将消除。
第二,投降派。
主要包括章邯、司马欣、董毅。这三位都是秦朝末期的将领,章邯,秦朝最后一位大将,号称“白起亚之”,战神级别的人物,靠一己之力守住秦国国门,各路起义军久攻不下,可惜被小人赵高设计,最后负气投靠敌方项羽阵营。在政治上,善意的投降派通常需要安抚,这是利益交换的代价。入关之后,章邯等人从将领被封为诸侯王。
第三,军功派。
主要包括刘邦、英布,18路诸侯中,只有刘邦和英布是平民出身,其他诸侯都是六国旧贵族,或者秦朝名将,只有此二人是一张白纸打天下,英布是将领式的人物,优势还是在于打仗,刘邦是领袖式的人物,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君王。
刘邦,46岁起义,仅用了7年时间统一天下(从公元前209年到公元202年项羽乌江自刎)。7年,即使是把一家公司做上市,已经十分了不起!已经是商界的马云、马化腾式人物!刘邦的成就,可以用伟大来形容!关于刘邦的伟大,我们随着楚汉相争的推进一一分析,先留下伏笔,总之,刘邦是那个时代领袖能力的巅峰,是平民开国皇帝的上限,更是我们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偶像。
入关之后,18路诸侯分封的基本规律是:
第一,尊重六国势力格局。
18路诸侯基本采用原来六国的框架,原来六国在哪里,分封的领地就在哪里,这是项羽分封的基本逻辑,是入关分封的基本盘。一方面这说明秦末农民起义的客观政治势力环境,六国旧贵族是起义的主力军。另一方面也说明项羽没有强大到可以统一六国,尊重六国的版图,既是尊重,也是无奈。
第二,限制政治对手刘邦。
项羽和刘邦的对立应该从楚义帝说起,楚义帝,亡国之君楚怀王的后代,是一位值得人们了解的历史人物,本来是一个放牛娃,被项羽的叔父项梁,临时拉上马,成为了楚国的君主。这样的出身,本来应该算是没有什么政治资本,但即使是傀儡的出身,仍然不乏胆识和政治智慧。
楚义帝与众将约定,先入关者,为关中王,以此来激励众将先攻入咸阳。先入关者为王,其实有特定的社会背景。当时正值秦末农民起义的焦灼阶段,诸侯军与秦军不分高下,章邯还打败了项梁的军队,项梁战死。各路军阀不敢进攻咸阳,毕竟首都重兵把守,谁先去可能先充当敢死队。
于是义帝与众将约定,谁先入关中,谁就是关中王,关中是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是一块肥肉,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以此来激励大家直取咸阳,消灭秦政权,其实逻辑跟今天的销售激励政策没有两样。
在具体安排上,义帝任命项羽北上救赵,当时巨鹿之战正焦灼,章邯、王离等秦国大将正在巨鹿,是主力军部队。任命刘邦等人进攻咸阳,攻打秦国巢穴。这样的布局,其实有义帝的私心,项羽当时势力太大,挟天子以令诸侯,义帝希望牵制项羽,拔高刘邦,通过平衡来维护自己的政治地位。
所以刘邦一路西进,基本比较顺利,毕竟项羽牵制了秦军的主力军,最后比刘邦晚1个月入关中,刘邦一定程度上也是坐收渔翁,项羽才是当时消灭秦军的主要力量,刘邦属于摘桃子的人,种桃的项羽没有吃到果实,心理当然不爽,针对刘邦是必然的。
入关之后,项羽打破了之前的承诺,他把刘邦分配到了边远的巴蜀,表达自己心中的不满。
巴蜀之地,进去难,出来也难,环境相对独立,容易形成割据,但向东攻击具有难度,区域地位不利于统一六国。
但项羽的理由也十分体面,毕竟巴蜀也是秦国的领土,虽然不及关中耀眼,但也算是贴边,刘邦只能吃哑巴亏。外交手段从来就是高度艺术的东西,既要实际的利益,又要让别人无话可说。
当然,外交辞令背后,实际堵住刘邦嘴的,还是项羽背后的四十万大军,刘邦当时只有十万,刘邦心理清楚,此刻鱼死网破,只能连最后的巴蜀都要不到。实力不行的时候就忍耐,这是成熟政治家的基本素质。否则刘邦此刻跟项羽硬对抗,只能给项羽消灭刘邦的理由,楚汉争霸到此结束。
项羽的高招不止如此,配套刘邦进入巴蜀的还有分封三秦王:章邯、司马卬、董毅。这三位的领地,紧紧围绕刘邦的领地。汉中出兵关中历来只有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三条道路可通,刘邦出关必然经过三秦王的领地。
章邯,作为当时最出色的将领,阻挡刘邦的出关,绝对有这个实力。而且作为降将,章邯心理很清楚,自己对于项羽的价值,如果复地丢失,自己将诸侯间丧失立身之地,守住刘邦,也是守住他自己,这是他的历史使命。
第三,利用诸侯间斗争排除异己。
首先,巧妙地瓦解齐国。齐国当时最大的诸侯是田荣,但是在巨鹿之战中,田荣不肯派一兵一卒,坐山观虎斗,希望坐收渔翁之利,得罪了项羽。再加上之前项羽的叔父项梁向田荣借兵,田荣不肯,导致项梁惨死,田荣算是间接害死了项梁。
项羽因此恨透了田荣,此次分封当然会想办法把田荣排除在外。项羽把齐国一分为三,分给了田荣的三个晚辈,田市、田都、田安,都是田氏家族,但是利益纠葛复杂,立谁不立谁,很有讲究。晚辈都有分封,自己没有,田荣当然气得不行。
其次,合理地扩充了自己的版图。凭借西楚霸王的绝对优势,项羽扩充了自己的领土,占领了原来属于魏国、赵国、齐国等部分领土,最重要野心,是占据了中原要地,这是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再以中原东扩掠夺齐国领地,东面、南面都是天然屏障,项羽的称王之路已经铺好,不可以不说是机关算尽。
另外,在其他分封上,多册封原来六国的将领,例如藏荼、司马卬等人,把原来的六国王室迁徙到边境之地,以此来削弱六国的实力,培养自己的心腹,手段不可谓不高明!
再次,巧妙地布局地缘优势。西楚霸王周边安插的都是自己的心腹,英布、吴芮、共敖都是项羽的亲信,后来还受项羽密令,暗杀了楚义帝。其实西楚霸王的称号,已经非常不给楚义帝面子,毕竟项羽当时的地位,是楚国的一名大将,自称西楚霸王,把楚义帝置于何地。
这样的布局,可以说是机关算尽,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把自身利益做到了最大化。
有效牵制了政治对手刘邦,有效地排除了诸侯国的异己势力,有效地占据了中原要地,有效地为日后扩张埋下了引子。
这样的布局,自然不是年轻气盛的项羽所能构思,而是范增,这位项羽阵营的第一智囊,可惜最后被项羽弄丢了。
分封之后,项羽需要做的是耐心等待,等待诸侯国内斗,消耗元气,自己坐收渔翁之利,然后以国际警察的身份干预诸侯国内政,取而代之。
毕竟项羽年仅25岁,他拥有等待的资本。
封藩之后的削藩,应该是这条路线的应有之意。届时西楚霸王变成楚王,应该算是大势所趋了。
驾驭宏大的布局,需要有驾驭宏大的能力,否则只能是作茧自缚,作茧自缚,可惜项羽没有这样的胸怀和耐性。仅7个月后,局面就发生了变化。
最精妙的开局,未必是最后的胜利,项羽是如何一步步失掉自己的阵营的,楚汉争霸系列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