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有意义的用户画像至少应该有两个要素:详细的用户标签和场景描述。
例如,目前我们产品的一个典型的用户群体的画像:云南地区希望为孩子在高考前两个月物色一些心仪大学的家长。因此我们可以概述为:云南地区 孩子读高三 愿意付费 高考前两个月 的学生家长(这是粗粒度的概述),更详细可描述为:昆明地区 孩子学习成绩在中下至中上 之前无院校信息储备 付费意愿在200-500 的家长。
更详细的用户画像需要更深入的调研,用户画像是设计功能的领航灯,是需求的来源,因此用户画像越具体,越有助于设计功能细节,但具体的画像不是要求你把所有的信息都罗列出来就好了,未经整理和优先级排序的信息,都是无用的。(以下两张图,虽然非常漂亮规范,但真的有借鉴意义吗?)
接下来围绕用户画像的两个要素说一些实践方法:
1.标签的构建
关键标签的构建涉及3个环节:
1.1找哪些信息
关于这个问题,我的分析方法是将其分为两个阶段处理:从0到1阶段和从1到N阶段。
1.1.1 从0到1
在这个阶段的构建用户画像的目的是为了帮助验证你的产品想法,所以你需要找的信息都是围绕你的产品。
例如:我想做一款提供择校建议的App。从这个功能点出发,你需要确认的信息有:择校建议到底为谁服务 这批人什么时候需要这个服务 …
(我现在是站在已经确立用户画像的基础上来确认自己的想法,所以会有些突兀。)
之前听前辈讲“产品的从0到1是质的变化”不是很理解,如果现在让我解释,我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或许是,从0到1是一个“我认为”视角转化为“用户”视角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构建用户画像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你更快更准确地转换你的视角。
1.1.2 从1到N
在这个阶段,构建用户画像可能是为了协助运营,可能是为了在已有的功能上开发出更多的功能……总而言之,在这个阶段,构建用户画像的目的更多是为了挖掘需求,迭代现有问题,你描绘出的用户画像将具有更多更详细的标签。(本人在实践中还未进入这个阶段,故就不过度吹嘘了。)
1.2从哪找用户信息
关于这个点,三节课有篇文章对如何寻找需求列举了一些方法,同时我认为确认用户画像的渠道也可类比于此,有兴趣可以一阅。
http://mp.weixin.qq.com/s/2HFkr8bXVbPSURfPFruunw
1.3如何整理用户信息使其发挥作用
1.3.1 分类归置
例如将与时间挂钩的标签归为一档(用户使用app的时间集中在5月-7月,每天上午9点-10点是使用高峰期,单次使用时长不超过20分钟)
1.3.2 加权归置
目标用户年龄段在40-45岁(权重3),目标用户的付费意愿在200-500元(权重1),同样是属于用户标签,但如此设置,当设计师设计产品风格的时候就可以侧重点思考权重较高者。
2.用户场景的研究
Blues曾经说过一个研究用户的方法,画一个二维表格,横坐标是用户类型,纵坐标是时间,思考用户在一天不同时间会做一些什么,填在表格中,这个就考虑到用户的使用场景和环境。当然,我们不能闭门造车来臆测,除了多使用产品分析数据外,我们应该多出去看看用户到底再做什么。(节选网友文章,希望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