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已经下定决心,要深入思考眼前事,并有意反复在脑海中对其进行演练和深究以后,我们又很快就会发现下一个问题,如何才可以提高思考的质量?换句话说,怎么思考这件事,才能使其在脑海里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
为了谈谈可以切入的思维角度,我想举个例子:我班学生直至高二下学期前,每周日的返校晚修的迟到情况都很严重,少的时候三五人,多的时候十二三人,更有甚者,一迟就迟个两小时。美其迟到名说堵车,但是一周又一周的堵车,却未曾有过任何措施去规避这种风险,只是顺其发生,认为迟就迟吧。为此,我也发过脾气,也和学生单独私聊过,往往治标不治本,这周聊过,下周改善,再下周又重蹈覆辙。这令我苦恼不已,苦恼的不仅是迟到,更是因为做过教育之后,一周才能看到效果,收效来的又慢,又不显著。
放在以前,经常性为小问题花大脑筋去上下求索,压根不是我的作风。有一个游戏叫做“我的小家”,就是通过消消乐的形式攒金币建筑家园的。消消乐游戏的特点是,消除的步数是有限的,任务的条件是苛刻的。即便对于这样的游戏,我还是主张顺遂自然,力求不动脑子,凭灵机一动和自然而然去解决问题,若不能过关,就多尝试几遍。可是从教以后,我的这一个坏习惯就慢慢改变了。
有人说,教育是铁饭碗,是贯穿一生、自始至终的事业。我原本也认为如此。可真正接触教育实践以后,我有了新的看法。教育是许多个只有三年的事业,每三年都会有一个新的开始,新的过程和新的结局。因此,为每个人三年做一番深刻的思考,是极为有必要的。于彼此,我们都是对方的第一次,值得我们用心期待。
回到正题。
终于到了忍无可忍的时候,这时,我强迫自己去将这件事梳理了一遍。从这件事出发,我想到了以下的思考点:
①为什么迟到的情况这么严重?
第一,可能是因为孩子本身又不好的行为习惯,若做事拖沓,丢三落四,时间观念不强,遇到问题不能够及时解决而是期待他人帮助;第二,可能是家长没有能坚持住对孩子的要求,孩子一撒娇或者闹脾气,家长就不得不妥协,只能眼巴巴看着孩子迟到;第三,有孩子开始晚修迟到,老师对其小惩大诫,不能形成警戒,不好的风气于是开始蔓延,影响到的孩子越来越多。
②堵车的问题能否得到解决?
每一件事的发展都有其内外因,而内因才是决定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且不谈我没有有能力扭转乾坤,控制深圳的交通系统(臣妾做不到),但是即便堵车的问题得到解决,只要孩子仍旧拖拖拉拉,迟到还会继续出现,只是迟到时间长短的问题、
③为什么我要让孩子做到不迟到?
第一,迟到是缺乏时间观念的一个重大表现,而缺乏时间观念容易影响重要任务的达成,即便达成了也会有走形的情况;第二,学校是社会的小缩影,学校的规章制度和企业公司制度相比,更多是软硬的区别。若是能够在软性文化的影响下能够做到自觉尊重时间概念,那么便更能适应社会对人的要求;第三,学习是一场关于积累的修行,换言之就是比较谁能够在同样的时间内汲取到更多的养分。那么时间概念就尤为重要了,能够让你在奔跑的路上时刻保持领先。
④只有我单方面做要求能否杜绝这一迟到现象?
经过一年的反复试验,纯粹由班主任去控制周末返校的迟到问题,能够治得了一时,却无法根治。学生和家长的意识转变其实很关键。当我把迟到会引发的相关问题和守时的意义和家长们明说一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之后,就会发现实际上家长也很希望改变现状,只是因为缺乏动力。那么借着我提出的要求,就能够协同培养学生的好习惯了。
⑤怎么让孩子改变迟到的毛病,养成守时的好习惯呢?
我认为得从几方面着手:第一,私下沟通,通过共情的方式告诉学生,在一个班级里面,一个学生迟到会对老师、对同学们产生怎样的不良影响,争取得到学生的谅解;第二,通过严明的规章制度避免犯了小错误只能小惩大诫的情况,用纪律去从外部规范学生行为;第三,开设体验型的主题班会,让学生感悟到时间的珍贵,守时的美好。其实孩子们还是挺纯真的,特别愿意帮助老师分担苦闷、解决难题,也特别能够打从内心寻求成长、蜕变。所以,教育最后还是要落实在学生这一主体上。
以上只是我思考中的一些片段,不是那么严谨全面。但是,如果归结一下我所提出的五点思考,我的思考模式可能是:单独这个问题的成因—长期不能得到解决的原因—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后续该如何巩固成果。通过这么一个线性思考的逻辑,于是在高二下学期,这一问题终于顺利得到解决,孩子们都能够在晚修前到达班级,准时开展晚读。我想,这样的一个思考模式确实有效帮助我们解决眼前的纷繁难题,并且其能够帮我们续航其成果,做一个更为有效的集体教育,以此辐射到班级管理上。
对于这件事,我是这么想的。自然,也还有许多具有参考价值的思考模式,但是有时招不在多,灵就行!希望大家都能够找到自己擅长的思考模式,更好地把自己从班主任繁琐低效的工作中解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