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初读《局外人》,基本没读出什么意思,感觉就是一个平常男人的平常事。故事情节既不曲折又不新奇,平辅直叙,自然而然。一切的一切,就那样在不经意间发生了,又在不经意间过去了,结束了。像一阵微风佛过耳旁,一切又归于平静。
但是再读感受就不一样了。因为主人公默而索时时处处是一个局外之人的角色,以一个局外之人的眼光,观察发生在周围和自己有关无关的事情,你便有了极为震撼的不一样的感觉。
书中的主人公默而索不就就个局外人吗?而作为读者的我,好像也成了局外之人。我已经被代入,“入戏”了。
默而索得知母亲死亡的消息,向公司领导请了假,要去埋葬母亲,见母亲最后一面。客观地说,他与母亲是有感情的,但因为无力也无法亲自照顾她,便将她送进了养老院。这本无可厚非,但近一年来却没怎么去探望她,这却使我这个读者感到默而索有过失。
养老院院长没有告诉默而索母亲确切的死亡时间,他也没有追问。这是不是说,母亲已经死了,知道具体时间似乎没什意义了。在停尸间,工作人员试图打开棺材,但是被他阻止了,他没有看母亲最后一眼。
相信每一个读者读到这里都会问,这是亲儿子吗?妈妈进养老院近一年了,都没怎去看她,现在她死了,作为她唯一的亲人,唯一的儿子,竟然连看都不看一眼,无情无义。
在停尸间,默而索坐在母亲的棺材旁边,为母亲守灵,为了打发时间消除瞌睡,开始了抽烟,抽着抽着就打盹睡觉了。
母亲的葬礼在院长的安排下按步就班地进行着,母亲的同学、朋友来了,养老院里母亲的伙伴们来了,他们都带着悲哀的心情追忆母亲点点滴滴。他们的悲伤之情更胜于默而索。而他,却似乎只是个外人,一个看客,一个旁观者,冷漠地观察着他人的穿戴和行动,冷漠地观察着那个瘸腿老人,艰难的跟着送葬队伍。
他没有掉一滴眼泪。
他甚至不知道母亲的确切年龄。只隐约记得大约六十多岁——但这却不能说明他不爱母亲,也不能说明他与母亲没感情。恰恰相反,他很爱母亲!
默而索盼望着,期待着这一切尽快结束,好让他早点上床休息,一想到这,他不由得暗暗地心头喜悦。
作为读者的我,参加过很多葬礼,也在电影电视上看到过不少葬礼。死者的亲人要么哭的扑天抢地,要么面带愁容。只有极少数,从表面上看不出悲伤之情,这种人,在生活中,在大家的眼中,那就是异类。
主人公在母亲葬礼上的这种态度,这种表现,人们很诧异,很震惊。这为他犯罪后的审判带来了负面影响。
(二)
安葬完母亲,第二天默而索便去游泳,并且搭上了前女同事玛丽。俩人一起看了场电影,晚上便睡在了一起。
无事人一般。要知道母亲去世刚刚刚埋葬才一天,然而一切的一切似乎都与他无关。
玛丽长的也算漂亮美丽,对默而索也很衷情,她畅开胸怀与他交往,爱上了他,几次表露要与他结婚。他也把她当做自己的情侣,甚至离不开玛丽。然而当玛丽问他爱不爱她,他却回答说,这种话毫无意义,其实在心里他并不爱她。
这种话毫无意义,什么叫话才叫有意义?
默而索根本没认真地考虑要与玛丽结婚,但是当他发现朋友与妻子在一起时的那种和谐、融洽,那种幸福时,才想起来,是不是也该和玛丽结婚了?
(三)
默而索初遇邻居的仇家,便替朋友与仇人打架。当他为了避开人多吵杂又闷热的环境,去寻找一处阴凉处乘凉,不巧二次又遇到这个仇家。对方亮出了匕首,太热的海滩,炙热的太阳,错误的判断,他开枪杀了人。他开了一枪,又连开四枪。这纯粹是偶然事件,临时起意,并非有预谋的。
但是他却不想说假话,做了就是做了,那人死了,是被他开枪打死的,这太简单太直接了。没什么可说的,也没什么可隐瞒的。
为了获得较轻地处罚,辩护律师诱导默而索,启发他可以向法庭陈述,那天是自己控制不了自己本能的情绪,才开了枪。但默而索认为这不是真的,他不能说谎,因为,这不是真的。
是的,他对预审法官,对律师所说的一切都是真实的事实,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感受。可是,律师为了打赢官司,竟然要他在法庭上说假话,这是他不能接受的。他追求的是自然的内心的真实。尽管这样,可能会招致律师的不满,招至法庭对他做出不利的判决。他却不愿违背自己内心的真实的想法,去说假话,回避事实真相。
读到这里,我作为读者,一个有良知有正义感的读者,被深深地震憾了。作者加缪在这是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真实的,有典型个性的主人公,他虽然不是我喜欢的那种人但他却是率真的,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有一定担当的人。
虽然他对母亲的死表现出漠然无情,虽然他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表现在悲伤,没有哭泣。
玛丽来监狱里看望默而索来了,只见她双眼急切的越过铁栏栅隔出的走道,久久地望着他。问他还需要什么?又说她会等他出来去结婚,可是默而索一边和玛丽说着话,一边却观察着别的犯人与亲属的对话。他对自己的处境似乎毫不在乎,对深爱自己的女人心不在焉。都什么时候了,他还在观察别人,注意别人,真是时时处处都能表现的一个局外人。
默而索已经身陷囹圄,在监狱里,还想象着自己是一个自由的人,想着要去海滩,朝大海走去,想象着最先冲到脚下的海浪的声音,想象着纵身跳入海里,感受到解脱,然而,监狱的墙壁是那么的靠近,他在这里已经待了几个月。
内心的感受与现实的差距总是这么大。默而索还会置身事外吗?他慢慢意识到,自己现在就是一个当事者,一个被囚禁的罪犯,一个等待审判的被告人。
他是一个真正的当事人,一个可能被判处重刑的囚犯。再也不能置身事外了!
监狱里的生活百无聊赖,打发的办法只有漫长地回忆,对过去每一天每一刻,对家里的每一件家具的回忆。牢房里偶尔发现一张旧报纸,上面的新闻和故事,翻来覆去看了又看看了又看,已经读过了上千遍。
昼夜交替,时间就这样过去了。
(四)
漫长的等待终于结束了,审判终于开始了。检察官慷慨激昂地控诉着穆尔索的罪行。辩护律师,尽最大可能为默而索辩护。但显然,辩护是那么的苍白,连默而索自己都认为辩护是没有力量的,是徒劳的,就让这一切尽快结束吧。
默而索冷眼旁观着法庭上一切,他觉着,从来没有这么多人关注他,关心他的命运。包括法官、陪审团、检察官、律师、证人和旁听者。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是默而观察分析的对象。马尔索,没有为自己过多的辩护。
陪审团最终作出了有罪决定,法官宣布,默尔索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一切都结束了。
(五)
掩卷沉思。为什么默而索会成为一个局外人。他无论对待什么事情,包括母亲的去世,与玛丽的爱情,以及他杀人后与辩护人,与预审法官,与神父的对话。默而索始终是一个旁观者,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他孤独吗?他是孤独的,在人群中,他真的是格格不入,他离群索居。然而他的内心,有一个真实的自我。
默而索最后说,“我也感觉到准备好,把一切从头来过,好像这场勃然的怒火净除了我精神上的痛苦,也清空了我的希望,面对这样一个充满启示与星斗的夜,我第一次向这个世界温柔的冷漠敞开了胸怀。我体验到这个世界和我如此想象,终究是如此友爱,我觉得我曾是幸福的,现在依然是幸福的。为了让一切有个了结,为了使我感到不再那么孤独,我还是希望我被处决的那天,有很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用仇恨的喊声来欢迎我。”
默而索最终还是想要在众人关注中死去,他要从孤独中走出吗?他最终不是以一个局外人结束一生,在孤独中死去,他要回归到大众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