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想一个问题,关于孩子玩手机,你最担心的问题是什么呢?
不伤眼睛、会上瘾、影响学习、浪费时间、不良信息……
当孩子一看手机,我们的头脑中就会浮现出这些信息。所有的事情都有自己的发展轨迹,试想一下,是否孩子从第一天拿手机,这些问题就已经存在或者注定发生了呢?
从孩子开始玩手机,到后来逐渐沉迷、依赖手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否无数次的吵、骂、讲道理、甚至发生冲突。可是问题解决了吗?
父母的话,孩子越来越不想听,父母的手段越严厉孩子越反抗。随着孩子的成长,问题越来越多,而家长也越来越焦虑。孩子越来越难管,而家长就越想管,但越管越挫败。当你们想管的时候,是不是常常陷入“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两难境地。我们本来想要处理孩子的问题,但是我们的处理方式、方法让问题升级了,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本来是想要处理孩子的问题,但你让你自己成为了问题!】在和孩子的互动中,我们成了自己的问题。
就是当你想解决孩子的问题,可发现因为我们的担心焦虑等情绪发生,我们和孩子的沟通方式就不是协助孩子的方式,那么我们就成了孩子的 问题。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在一开始我们没有找到问题的核心,还是被担心、焦虑等情绪左右。带着情绪的教育只会给孩子带来干扰,让自己成为孩子的问题。
那怎样才能让自己不成为问题呢?
首先我们要去看问题的核心是什么。当我们带着情绪,带着指责去面对孩子的时候,会发现,往往这份情绪会引发孩子对我们的对抗,那么,在这个对抗之下,我们说的再有道理,孩子也是不会听的。我们让自己不要成问题,这里,需要一个意识的转变:从【怎么办】转变为【为什么】。完形的创始人大杨老师说:“一个问题呈现的时候,它已经是一个【果】了,想要改变,必要先找到【因】,从根源入手才能解决根本问题。”也就是问题找不对,努力全白费。
大家只要有了这个转变,才会让我们看到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开始从根源入手去解决根本问题。如果只停留在解决问题,我们会发现,有源源不断的问题等待着我们去解决。还是手机,我们来看看,当我们转变意识之后,问题会变成了什么呢,带给我们的感受又是什么呢?举例感受一下:
我的孩子为什么玩儿手机(电视)?
她想通过玩手机(电视)获得什么?
我要如何做才能协助孩子有效管理手机呢?
看看这些问题,是不是感觉问题没有那么着急了?同时也有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方向呢?所以,孩子玩手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
当孩子玩手机的时候,我们会习惯性地认为孩子不自律、不想学习、想偷懒、没有意志力,没有时间管理能力等等,这些念头,哪怕我们不是刻意去想,都会不自觉地跑出来,是这样吗?面对这样的理解,我要告诉大家的是,这些都是我们对孩子的“误解”。
大家可以想一下,孩子小的时候,是不是很多父母忙着自己的事情,把手机当成“临时保姆”放个动画片给孩子看?再看看上了小学的孩子,当他们无法满足父母的要求,做的事总是被父母批评,怎么办呢?孩子就借助手机来缓解紧张和压力。再来看看,青春期的孩子沉迷游戏的原因,大多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意义,没有同伴玩耍,父母又不理解,于是,他们只能在游戏里找【价值感和归属感】。
这就是我们无法忽略的原因:手机、游戏、综艺节目、抖音这些,本身设计的就很有吸引力,会让我们从中得到轻松、快乐、成就感、价值感。是这样吗?为什么本应该在和我们相处的现实中得到的快乐、轻松、成就感和价值感,为什么你的孩子得不到呢?
大家有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吗?
其实,很多问题是因为我们缺乏看见孩子真正需求的能力,因为,我们内心有太多的担心、焦虑和恐惧在。其实,这样的担心,我特别能够理解,因为孩子现在已经有这样的发展趋势中,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了2点:
1、我们没有更有效的方法去协助和支持孩子
2、我们内心对孩子是没有全然的信任的
质量的陪伴这个词儿大家都不陌生吧,相信大家也都知道,高质量的陪伴很重要,只是,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真正能够做到高质量陪伴的父母,又有几人呢?很多的家长是【人在心不在】,甚至有些家长干脆是【人不在心也不在】,这种情况,孩子怎么体验到“爱”呢?比如:
如何给予年龄小的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呢?
如何给予上小学的孩子更多理解和关心,让她保持对学习的兴趣呢?
如何和青春期的孩子成为好朋友,和孩子无话不谈呢?
问题发生的时候,不要急着去批评去指责,而是让自己先看一看,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孩子的需求到底是什么?然后再去行动。手机和学习从来不是对立面,是我们父母因为担心把手机放在了孩子学习的对立面,然后创造出了各种问题。我们怕孩子落后,我们想让孩子听我们的,我们担心孩子会游戏成瘾忘了学习,这些担心和焦虑,让我们自己痛苦,这些情绪,让我们自己的心非常难受,也给孩子造成极大的干扰。这些干扰,会对孩子产生新的内耗,让孩子感觉不到被父母理解,不由得就去手机里寻求理解和放松,直到一步步上瘾。用心爱,而不是用头脑爱。头脑上的爱不是爱,是权衡利弊后的选择。
回归到生活中,我们对于孩子的不当行为,该如何解决呢?
1、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用家庭的爱和温暖去满足孩子的需求,而不是让手机成为孩子心理需求的“满足者”。
2、陪着孩子一起,分析真正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3、花时间陪伴孩子学会时间管理和自我管理,学会正确地使用手机。
最后做个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个新的角度,看到核心问题,让自己保持转念的能力,遇到事情不发泄情绪,而是让自己对问题的关注从【怎么办】转变为【为什么】。不让自己的焦虑为孩子制造更多的问题,然后再通过学习和改变,提升和孩子一起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