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者七德,仁、义、礼、智、信、贤、达,仁者乐山,义者乐天,礼者乐音,智者乐水,信者乐地,贤者乐蕙,达者乐施,七者皆乐玉;
玉者之美,其泽润,泽万物,润四方;玉乃集天地精华于一身之石,承载着亿万年岁月沧桑,由石化玉,自内而外,美而不娇,握于手,暖于心,故君子如玉也;
玉者各具特色,每一块玉都是独一无二的;国玉和田又分为白、黄、青、黑,四种主色调,俗称和田四君子,白如羊脂、黄如鸡油、青如沙枣、黑如浓墨,四者皆具美感,做为中华文明的传人,爱玉品玉之心已经是沁入骨髓,融于血液,人生如玉、玉如人生,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罢了;
古玉者之光气说,玉入尘封,干湿皆可,玉质松而入沁,因沁而变色,色沉而起光,光久而生气,气厚而韵神,淳厚、内敛、润泽乃气之魂灵,古玉之沁,集自然之灵气,借时光之酝酿,久藏之而宝光起神韵;玉质坚虽无沁,然必韵其光气,故光气神韵皆由内而外现,平和漫溢而不厉目,岁月枯荣而沧海,久旱逢霖而涅槃,视为熟玉之光气也。
古玉寻痕意在观察:玉质、工艺、工痕、砂痕、沁痕、沁色、包浆、光气,收集这些从古玉表面可以直观的痕迹,统称为表象解析,而后用逻辑推理解析时代的合理性,这是完整的古玉鉴定流程。
燕赵青锋“古玉寻痕”专栏-文章有深度
古玉者,千年起光气,浑厚温润;玉质坚,其声亦脆,外质沁,其深亦浅;玉质熟,如糕如糯,内质油,自然外溢;是为老熟玉质,鉴定老玉,先观其外,看其沁,辨包浆,上手试重,感受磨损。此玉璧光气厚重而不骄,油性外溢而润手,黄香沁由浓至淡沁入过度自然,上手测声音如铃,清脆悦耳,包浆磨损自然滑手,配带痕迹明显,从沁色、光气、包浆、音色,这四方面可以预判下面信息,
玉质老熟质坚,
光气过1000年,
黄香沁过1500年,
上述是包浆沁色光气提供给我们的断代信息,这只是鉴定古玉的一个条件,下面我们还要鉴定设计工艺和加工工艺,所谓设计工艺,就是朝代特征,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的审美风格,这些时代审美特征是人类文明进程的历程碑,与人类文明进步相辅相成,玉文化由文化期到商周到战汉至今,设计风格由粗犷→写意→写实→意实双修,体现了审美文明的进化,这也是判断古玉年代的有力证据。
国博藏品
最好的方法就是与国博的资料进行比对,找出设计工艺的时代风格,进而来举一反三,从上面三图中可以清晰的看出图案的相似性,这就可以初步断代战国时期。
最后我们要分析加工工艺了,也就是工痕,古代加工玉器的工具所限,精中带粗是不可避免的,分析工痕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必须建立在实践逻辑上,用思维3D去想象加工过程所遇到的不可避免的失误来印证当时加工工具的局限性,古代加工玉器的工具必须了然于胸,每个时代的工具变化都会有自己的特征,这就是分析工痕断代的依据。
战国时期,加工玉器的陀机是手动往返的,加工线条短粗,陀头已经有铁质,但是解玉砂是必须使用的,所以加工痕迹粗糙,走砂痕迹杂乱,转小弯处刀锋自然外溢,因为需要多次重复磨砺才能有深度效果,所以切槽多为V型开放式且槽边光滑砂痕杂乱,观上图可以看到手工陀痕的多次错位,这就是所谓的精中带粗了。
通过上述多种条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战国距今2300年左右,此玉璧设计风格与战国出土玉器纹理相似,黄香沁色深度与浓度足够1500年以上,加工痕迹与战国时期工具工痕一致。
综上因素,故推断为战国后期制作。
燕赵青锋“古玉寻痕”专栏-文章有深度
掌上乾坤盘国玉,人生唯爱品八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