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
对于余华,很多人给他的定义是:先锋派作家、暴力的见证者、苦难的悲歌者、欲望的书写者。
的确,阅读他的作品,充斥于眼中的是无序的荒诞、无望的苦难、无尽的暴力与无限的欲望。
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实在太多。在《十八岁出远门》中,“我”在帮着货车司机据理力争,希望那些抢东西的人就此收手,最终却换来了一顿毒打和司机本人的叛逃,最终"我"感慨:幸亏还留下了那辆破货车。这样的结果实在是荒诞,也让人忍不住感慨:人心实在难测,有时竟比不上那些冰冷的物件。
《活着》一书,就如书名一样:人的一生,要么忙着活,要么忙着死。小说的主人公福贵,见证了家庭的衰亡与亲人的不断离世,直到他白发苍苍,陪着他的只有一头名叫福贵的老牛。死亡是这一小说的主题,尤其是他最后的亲人——外孙由于吃豆子胀死时,这一主题达到了高潮,同时“活着”也变得无望。阅读这一小说,真的会忍不住泪目。
同样被“死亡”覆盖的还有《兄弟》。小说的主人公经历了两个时代的变革,在时代的浪潮里,他由一个受人指指点点的存在变成了一个举世瞩目的高点,他甚至还幻想搭乘俄罗斯的飞船去太空,不过,他却发现自己在这世间在没有一个亲人。同样是没有一个亲人,但李光头身上却不似福贵那般无力,李光头给人的感觉便是拥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他的命运走向也是被希望交织着的。
阅读余华的小说,你会被其中的种种血腥场景震撼,会忍不住感慨,幸亏自己没有生活在书中的那个时代。但是,也会发现,余华并非是一味的书写苦难与暴力,他更多的是在这诸多的不幸之中,去挖掘其中的温情,是人能够在温情中做到真正的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