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来有100多天了,好过分,磨叽了这么久才读完一本《梁永安:阅读、游历与爱情》。
在我的《抽丝记》里写下:全是金玉良言,想做摘抄居然发现句句在理、无法挑拣,不如还回去,想不通的时候,借出来再通读。
梁老师的书就给我这种感觉。谈自我、谈工作、谈生活态度、谈婚姻爱情、谈人的独处,一切问题在他笔下都能给出深层的解释,比如我们现在的社会处于老一辈还在用农业社会法则维系传承、新一代长于商业社会,生存规则已经改变;比如我们的GDP人均1万美元,国家已经积累了大量财富,但普通人的富裕程度还不够,未来的社会,我们要寻求生活的幸福,更多的是要注重精神富足、找到自己愿意深耕的领域、培养“为活着”之外的才能;还有关于读书的指引,要理解一本书,那么就要去了解作者所生活的时代,从而读懂书中所传达的那种境况下人的诉求是什么;关于美的指引,要去实践中寻找、自然中寻找创造性。更不要说他还大胆提出了一些宽容度很高、甚至在实践上可能颇为超前的想法“开心地结婚、开心地离婚,或许年轻人就可以不再惧怕走进婚姻”——就算这些想法实操起来其实不太容易,但从字里行间能感受到极大的宽容、极大的理解。(我尽力在不翻书的情况下复述看过的文字,但求有一天再读的时候,能发现自己没有误读)
很早开始,一切“俗话说得好”已经无法说服我、无法解决我对社会、人生、世界的困惑,也曾经到处探寻、屡屡碰壁,有时候显得非常傻气,常常被笑话不够“通透”,可是对我的疑惑,却少有人能给出真实有效的解法。于是选择与之深交的人,或在眼界上阔于我、或在阅历上覆盖我、或在学识上超越我、或在心怀上广于我,又或者,找到一本书,从书中寻求答案,再拿到现实中去碰,碰出新问题,再求解,如此往复。
又一个撑伞没用的夜晚,出去吃个饭,斜风细雨打湿了衣袖。但心里是安逸的,脑袋不乱响、头不晕、精力依然充沛。这是我喜欢的独处时刻,值班,有几个小时的时间可以拿来读书写东西、几乎不受什么打扰。
一本书还回去,借书证又空出位子来,野心勃勃找到《西方大观念》补缺,翻了几页等同天书,果断放弃。换刘擎的《西方现代思想讲义》,读了几页还是想先放一放。最终选择了刘润,今天读到他的一篇《经济发展的秘密,被他们写成了一份“游戏攻略”》,很符合我近期的阅读定位:把深奥的专业知识,写到小白能看懂。
今天看《南风窗》推送,又学到一个新词:阅读复健。也很同意文章中讲到的:慢下来、重新协调自己与文字、工作以及个体内在节奏的关系。近来坚持晚八点半强制关机,捧起书看一看,然后入睡。读什么则不强求,深的读不进去就放弃,专业知识方面日拱一卒,每天的信息摄入量继续控制,脑袋已经说不,就叫停。
梁老师的书,手头还剩一本《她们何以不同:52个生活之问》,不如明天再决定读它还是读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