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未期,洛阳东约百余里有一村庄,孟村。村中大户孟太公家有一独生女儿,年方二八。那女儿柳眉杏眼,面如桃红,身材窈窕,聪慧喜人,犹如仙子。幼年上过私塾,女儿稍大不宜再去学堂,便在家中闺房习女红,练书法,勤学苦练,及成年后才貌双全,远近百里皆知孟家有美貌才女。
金陵城,秦淮河畔,有一家道衰落的陈姓士绅人家,家中双亲以私塾教学为业,独子陈银年纪二十,尚未婚配,极爱读书。长的瘦高英俊、眉清目秀,面白貌美,一看便是那饱读诗赋的忠厚书生。
陈银满腹经纶,志向远大,常有怀才不遇之意。陈银曾对学友发誓:只待科举入第方始洞房花烛。虽家道衰落,但仍是书香门第。那年,朝庭开考一路顺畅,最后一关要亲到京都洛阳会试。陈银只身一人赴京城赶考,一路风餐露宿,急急赶往京城。
这日来到了洛阳东百余里的孟庄地界,路途的艰难,风吹日晒,历尽千苦万苦已致极度虚弱,又染上风寒,陈书生病累倒在了孟庄。
孟太公早上开门见一面带倦容的书生倒在自家门前,心生怜悯,忙叫仆人扶起这书生。测隐之心人皆有之,心存善念的孟太公将这书生安置在自家前院书房休息,叫来村中郎中为书生诊病。郎中把脉诊过后曰:“无大碍,疲劳过度,饥渴体弱,受寒,服几付汤药,多休息些日,多食补即可痊愈。”孟太公拜谢。
孟太公热心救助过路书生一事传遍全村,众人称颂。孟太公家后院乃内眷居住,孟小姐闻父亲在前院书房尽力照顾一过路书生,心生好奇,这是个什么样的书生?小姐往前院偷窥:哟!好标致的公子也,不觉心里有些喜欢。
陈银已在孟家休养三日,与孟家主仆众人已熟识,身体略好些,便想那京城会考之事。陈银对孟太公道:“恩公在上,受学生一拜!吾离家多日,病困在孟家,十分感恩!待学生金榜提名后定厚报恩公!”陈银说了要尽快进京赴考之意。孟太公以书生身体尚未康复难以上路跋涉为由,相劝挽留,太公道:“生命为重,多静养几日,待康复后再赴考也不迟。”陈银无奈只好边静养、边读书。
陈银每日的读书声传到后院,孟小姐越听越喜,小姐看上了这书生。小姐向父亲提议想让这书生教些诗句,太公允诺。
太公向陈银道明小姐之意,陈银思忖:吃住在孟家,无一回报,传授文字也是报答。满口答应,表示随时可教授小姐文字。
此后,每日清晨,小姐便在丫环陪同下来前院书房听陈银讲课。陈银耐心讲,小姐认真听;陈银的一言一行留在了小姐心里;小姐一举一动印在了陈银梦里。转眼十多日已过,书生身体已康复,便向太公辞行要进京赴考。太公允诺,并赠送盘费,嘱托注意身体。
临行,小姐趁人不备,小声告诉陈银:爱汝已深,非汝不嫁,望回去后派人来提亲。陈银心里早已爱慕小姐,只是不便表露,此时此刻,陈银内心喜极,小姐之言,陈银一一允诺,窃窃附耳对小姐誓言道:非小姐不娶!终生不变!
俩人私定终身,太公全然不知。小姐将陈银送到大门外,偷偷抹泪相别。太公将陈银送出村外,挥手惜别。
陈银紧走急赶进京赴试。这日进了城,找到了试院,急急报名备考。开考这曰传来多地暴乱发生,会考中断。陈银回到寓所闷闷不乐,这天下动乱不知何时能了,无所事事只有读书度日。
朝庭下旨将全部考生纳入军队开赴中原平乱,陈银被编入军队,做了将官帐下文员,随军赶往中原平叛。
天下动乱波及多地,孟庄也遭到乱军洗劫,殃及太公一家,全村仅小姐一人躲进荷花池幸免于难。劫难后的小姐掩埋了双亲及家人后逃入大山避难。山中有一道姑庵,依山而建,砖石围墙,木栅门,茅草房九间,瓦房三间,二间道场,供奉神位,一间主持师太居住。师太本与孟太公相熟,闻知孟太公遇难,伤心流泪。见小姐无处安身便收为徒弟。此后小姐与九位道姑分住在茅草房。
每日做功课,诵经后,小姐便思念那约定终身的书生,不时向香客打听京城消息,探寻那书生下落。
10年过去了书生杳无音信,小姐依然向香客寻问书生的消息。小姐的痴情感动了无数香客,众人也多方询问那年充军的书生下落,20年过去了仍然无果。其实书生早已阵亡,因书生仓促从军,慌忙中没有递出书信,没人知道书生去了那里,败军阵亡军士谁会通知其家人,故外界均不知书生已殁。小姐仍在苦苦等待,盼望着书生来迎接自已重返尘世,过那幸福甜美的家庭生活。一年又一年,小姐白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