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在苦恼孩子不跟你亲近?
你是否在遗憾孩子的热情给了别人?
那你有没有想过,孩子跟你不亲密的主因在于你?在家庭中,不良沟通往往是不良亲子关系的开端。
沟通能力有多重要?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愿意“付出比太阳底下任何东西都珍贵的价格购买这种能力”。
沃尔玛公司总裁沃尔顿表示:沟通是沃尔玛管理体制“成功的真正关键之一”。
日本社会学家三浦展认为,“沟通能力强的人,比较容易找到工作,比较容易获得高收入,也更容易拥有美好的婚姻”。
懂家先生总结出这四种不良亲子沟通方式,家长一定要避开!
指责埋怨型沟通
“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
“为什么别人能做到你就做不到!”
“你玩不够啊!作业又不做,我看你哪天才能成人噢!”
……
这些话有一个共同特征——指责和埋怨。一顿指责、埋怨下来,家长和孩子都很生气,但是最可怕的是,根本就没有解决任何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一书中说:“小孩总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语言暴力对孩子心理带来的伤害,就像伤疤一样深深刻在孩子心里,影响他的一生。父母负面评价越多,孩子学习成绩越差,父母越是说孩子不行,孩子就越觉得自己差。
父母当中有任何一方常用指责埋怨的方式进行对话,那么,将会造成家庭沟通进入恶性循环,被指责埋怨的人要么逆来顺受,要么桀骜不驯,对人格的形成极为不利。
减少指责和埋怨,可以从客观陈述事实开始:今天你写作业用了50分钟(而不是“你又这么磨蹭”),比昨天快了5分钟,有进步!今天你可以多出5分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了。
打岔唠叨型沟通
“妈妈,今天我回答问题答得很好,老师表扬了好几次。”
“哎呦,你看你的衣服怎么这么脏,在哪蹭的,洗都洗不干净了。”
孩子满怀的热情被浇灭了,只好默默地回到自己的房间。
我们经常看到,一个家庭几口人热热闹闹地说话,却漫无主题,抓不到重点,东拉西扯,最后说了什么“自己也搞不清”。永远抓不着重点,沟而不通,这是打岔型沟通最大的特点。
打岔唠叨型沟通主要表现在母亲以及一些过于琐碎的父亲身上,他们不太关心别人真正的情感,又习惯性插嘴和干扰,不直接回答问题或根本答不对题。或者因为自己被许多意义不大的琐事缠绕,造成了他们喋喋不休、唠叨的沟通方式。
10%左右的孩子认为,家长从不认真听自己把话讲完,总是打断,或者家长从不认真回答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
生活在这种毫无效能的沟通方式下的孩子,容易被家长的喋喋不休又毫无营养的内容陷入烦躁,焦虑情绪当中,或者因家长长时间的情感忽略导致没有归属感,出现逆反和抵触心理。
讨好溺爱型沟通
“宝宝不哭不哭,椅子绊倒你了,是椅子的错,爷爷打烂它。”
“这个菜怎么不吃,不喜欢吗?今天将就一下,你想吃什么?我明天去买。”
“妈妈给你买的笔写出来的字不好看?对不起,宝宝不要生气,我明天重新买。”
……
讨好溺爱型沟通方式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方式,而是通过避重就轻的方式回避问题。表面上看其乐融融、一团和气,但是是建立在某一方奉献自己无条件满足另一方需求的基础上,双方缺乏一种家庭成员之间真挚、互相关心的爱,不仅会导致孩子养成依赖又固执、软弱又任性等不良人格,孩子成人后,很可能又不自觉地组建起一个讨好溺爱型的小家庭。
真正爱孩子,是要将孩子作为一个能承担自己责任的独立的人来爱,而不是一味地讨好和溺爱。
强势支配型沟通
“妈妈,我要买活动铅笔。”
“上个月才买的,为什么又要买?”
“原来那个坏了。”
“刚刚买的怎么就坏了?你怎么这么不爱惜东西?”
“这次给你买了,不过你要长记性,下次可不准再搞坏了。”
……
强势支配型沟通的家长说话时往往有一种咄咄逼人的感觉,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夫妻只对孩子“咄咄逼人”,夫妻之间的沟通并不这样;二是父母“教育”意识、“规范”意识过强,“咄咄逼人”出于敲打、警示、规范孩子的目的。
这种沟通方式容易产生亲子感情障碍。从短期来看,孩子的成长会“符合”家长期望;从长远来说,对孩子人格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亲子矛盾往往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爆发出来。长大后,容易形成刻板、缺少热情、固执、偏执、社交不良等人格特点。
为了孩子健康成长,这四种不良亲子沟通方式,家长一定要避开。
关于懂家先生
教子方法,一目了然!
懂家先生以中华文化心性教育精髓为理论基础、融合现代科学教育观,形成了贯通古今而独具特色的新中式家庭教育体系。为0~18岁孩子家庭提供系统的、清晰而明确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