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里向Sir催更的很多,但第一次见这么“痛苦”的——
吓得Sir赶紧去围观。
这次必须道歉,是我手慢了——
《国家宝藏》第二季
为什么头皮发麻?
因为打开它之后,根本控制不住自己啊!
片头开始,就莫名激动,语无伦次;
镜头伸进录制现场,一身鸡皮就开始蔓延,四肢僵直;
节目开播之后,泪点自动跳水,随意哭成狗。
第一季,《国宝》刷屏,口碑爆棚。
如今第二季亮相,我们发现自己还是太单纯……
这是一档没有天花板的节目。
去年第一季开播,一举成为“现象级刷屏国综”(话题阅读量18.7亿,豆瓣9.0)。
第二季,评分已经蹿到9.4。
它的出现,刷新认知——原来国宝还能这样玩!
国宝面前,明星成为了陪衬;
观众面前,严肃的历史成为了茶余饭后的趣事。
都还记得节目那句观众互动语吧。
“我们究竟有多年轻?”
“上下五千年!”
有趣又深刻,够逼格又接地气。
第二季又有什么新玩法?
首先,阵容当然更浩大——
故宫博物院、河北博物院、山西博物院、山东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四川博物院、云南省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9个博物馆,27件国家重器。
依次为故宫博物院、广东省博物馆、山西博物馆三件馆藏之宝
“国宝守护人”一个比一个大咖。
王菲、黎明、蒋雯丽、岳云鹏、翟天临、刘昊然……
可再大的咖,来到国宝面前,还是化身迷妹迷弟。
但,这些还只是表面。
注意海报上的主题语——
“让国宝活起来”,是第一季的主题。
第二季则变成:“承古人之创造,开时代之生面。”
承古人,开新面,什么意思?
简单点说,就是我们要从国宝、从古人身上,学到什么。
这才是真正的蜕变——
宝物出库,不仅为了再次闪耀,更为了点亮时代。
首先要学的,是气度。
谁最能代表古人气度?诗仙李白当仁不让。
说他之前,不妨先开一个脑洞:
如果没有李白,我们会怎样?
可以少背好多唐诗(先别偷笑)。
还少了很多实用成语。
说童年,没有青梅竹马;说爱情,没有刻骨铭心;说享受,没有天伦之乐;说豪气,没有一掷千金。浮生若梦,扬眉吐气,仙风道骨,这些词都不存在。
最重要的,那些名胜古迹,都少了一层气质。
白帝城,黄鹤楼,洞庭湖的名气都要略降一格。黄山,天台山,峨眉山的风景也会失色几许。
节目改编了六神磊磊的《如果没有李白》,直戳人心。
接着,直接拿出重量级宝物——
李白流传于世的唯一真迹,《上阳台帖》。
仅仅25字,就让人感叹,“没有李白还真不行”。
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
走过一千两百多年的岁月,历代大家赞不绝口,光是题字盖章就远超原文上百倍。
其中,“弹幕爱好者”乾隆的彩虹屁放得最大最响。
大笔一挥,楷书题“青莲逸翰”——
青莲居士(李白),飘然磅礴啊!
所谓气度,就是气魄风度。
这一点,正是所有人被李白折服的地方。
大唐有一个他,才真了不起。
而大清也有一个他,名气也大。
尽管别人都吐槽他“田园审美”,《国宝》还是再次为他正名。
乾隆,金瓯永固杯。
小小一个酒杯,外壁绣满金花,嵌满珍珠、宝石、粉色碧玺。
扑面而来的壕气。
但只看到“壕”,是轻视了乾隆。
他的“巧”,才是我们需要学的。
这么花,这么土,巧在哪?
金杯真正的意义,不只是突出盛世的豪气。
它的每一处,都是乾隆对天下最美好的祈愿——
杯口是夔龙双耳,杯底是象鼻三足鼎立,杯沿一边刻“金瓯永固”,另一边刻“乾隆年制”。
国泰民安,国土永固。
87岁时,已退位的乾隆亲自设计这件礼器。
大俗,也是大雅。
除夕时,杯中倒入屠苏酒,纸笺写上吉祥话,以酒杯供奉神明——
新的一年,国与家,一定事事如意。
巧劲,是避实就虚,是见缝插针。
那接下来的,就是实打实的——匠气。
来自清代雷氏家族。
从康熙年间一直到宣统年间,延续八代,传承两百年。
几乎所有清代皇室建筑都出自他家。
颐和园、圆明园、天坛、中南海、北海、承德避暑山庄、清东西陵等等。
响当当的皇家建筑世家。
他们是怎么设计和建造皇室建筑的?
全靠这个神器——
样式雷烫样。
一种十分完善精美的建筑模型。
有它,施工前后no problem。
皇家建筑施工前,雷氏烫样呈给皇上御览。
建筑的本体、里面的装修和陈设一清二楚,皇帝看过烫样,秒懂整体和细节。
建造之时,烫样摆到工地上,让参与建筑的官员和工匠直接看清将来的工程。
作用明白了。
再来弄懂一个问题,为什么叫烫样?
关键词,就是“烫”。
以纸板、木板、秫秸为原料,用烙铁熨烫而出。
可层层拆卸,查看内部结构;一个个贴着的小标签还写着尺寸。
即使只看微缩模型,也招架不住皇宫建筑带给你的震撼。
有了这些烫样,建筑也有了新的生命力。
毁于清末的圆明园。
曾经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可从样式雷烫样里一窥繁华。
从模型搭建,再到一砖一瓦,凝结了古代工人的匠心。
但别忘了一道最初的工序——设计。
古建筑的设计,教会我们一个“藏”字。
东方的哲学,总能和这个字眼扯上关系。
王家卫的《一代宗师》里,宫羽田这样训过鲁莽的徒弟:
-你知道,为什么刀得有鞘?
-因为刀的真意不在杀,在藏
这是一脉相承的意境,武功在藏,建筑也在藏。
现代人游览名胜古迹,都是走马观花,再随便找个没人的地方合影留念。
没有错,但太浪费。
古建筑的用心,都躲在你看不到的地方。
一座普通的城门,要调好角度,才能欣赏到完美的构图。
画面远处的核心,框在一个景框里。
这是建筑与建筑的呼应。
一座气势磅礴的宫殿,重点可能不在亭台楼阁——
拉远取景,才能感受到山川与建筑合为一体。
设计不仅考虑到布局,更涉及到人的互动。
什么VR游览,我们早就有了。
漫步颐和园东堤,你留心观察,会发现山上的塔随人走。
神奇吗?
这就是古人的设计理念。
颐和园东堤是个圆弧形,圆心恰好对准山上的玉峰塔——
人和塔的距离始终一致。
营造一种你走塔也走的幻觉。
藏是谦卑,藏更是强大的自信。
看到这,你们肯定要说,中国古建筑牛逼啊。
但,别忘了一个尴尬的现实。
在世界建筑史上,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曾一度没有姓名。
欧美学界认为,中国古建没有方法,更没有价值观。
这怎么可能?!
有一群人咽不下这口气。
从民国至今,他们一直在为中国古建正名。
战火纷飞的30年代,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等民国建筑最强学者创办“中国营造学社”。
走遍22个省,科学调研2000多个古代建筑。
样式雷烫样,成了他们力证中国古建有设计的最有力证明。
天津大学教授王其亨的团队,是当代“中国营造学社”。
毕生夙愿:为中国古建筑之智慧奔波。
豪言壮志,事必躬亲。
“要是完成这些(古建筑)测绘图纸,我出门被车撞死也无悔了。”
从80年代开始,王其亨就和团队扛着经纬仪实地考察。
一去就是半个多月,一天一顿,只吃两个饼。
研究样式雷烫样将近40年,整理上万件文档,绘出一万多张测绘图纸。
在他的努力下,样式雷建筑图档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中国古建,终于配位该有的荣光。
古物,是国之瑰宝。
人,也是国之瑰宝。
因为在他们的身上,传承了古人的品质:气度、巧手、匠心、谦卑……
国宝何以成为国宝。
不止是它们穿越时空,让后世得以领略前人的智慧。
看《国家宝藏》容易哭。
为什么哭?
不只为国宝之文化精粹。
更为那些守护国宝的人。
南宋沉船,“南海一号”,大家肯定还记得。
2007年,“南海一号”整体打捞出水,完成了世界首例古沉船整体打捞工程。
背后团队不仅挖出宝物,更是力证了南宋海上贸易的繁华。
他们一出场,弹幕全体致敬,“大家都要平平安安”“敬礼”“保佑”……
水下考古是过命的工作。
发现沉船的位置,多数自然环境非常恶劣。
队员还要进行多次深潜、甚至是夜潜。
想为之卖命前,还得先拼命考证。
一个水下考古人员,先学考古专业,然后再考至少11个潜水证,水下搜索、救援、 导航、夜潜、深潜等等。
工作危险,一年大半时间都泡在海底、驻扎在偏远地区。
他们的驱动力,特别朴实——
把沉船重新展示给世人。
甲午战争沉船,致远舰、经远舰
危险、寂寞,但依然坚持。
国宝守护人们总说,“要传承要发展下去”。
听起来很宏大。
落到实处,就成了一点一滴的小事。
和外国收藏家交涉、考11张潜水证、扛着经纬仪去测量古建筑……
翻看节目评价的时候,Sir发现有人说《国宝》太过“聒噪”。
Sir不同意。
它的形式,是盛大;它的编排,是热闹。
但这都不是聒噪。
真正聒噪的是什么?
是那些不尊重史实,只顾投喂情绪的电视剧;
是那些不尊重文物,为了炫耀而毁坏古迹游客;
说到底,聒噪的不是节目,而是人心。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