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业谈判里,面对对方提出“价格过高”的异议,不少人常陷入两种误区。一种急于解释定价的合理性,另一种是马上考虑降价。这两种反应很容易让协商陷入僵局。
曾有客户向同事咨询培训服务。这位客户此前没采购过此类服务,初次联系便询问价格,听到报价后表现出“怎么费用那么高”(其实这都是正常的行业价格)。此时一般谈判者大多会反复强调市场行情或者成本构成。
不过同事不一样,他提出了一个开放式问题:“您所期望的服务效果具体是怎样的?”
(这个问题促使客户主动说出自己真实的关注点与期待。)
经过沟通发现对方并不是觉得价格本身高,而是担心购买后没办法达成预期目标。客户还主动表示,要是服务能切实解决问题,目前的报价是可以接受的。
某时尚品牌出了一个手袋,外观和普通塑料袋类似,定价却达到了8000多块,很快引起普通人质疑。很快品牌方也回应了。他们重点放在了设计灵感以及工艺创新方面,就这样巧妙地将对话焦点从“价格”转移到了“价值”上。
当对方说贵的时候,其实是在说“我想要,但你给得不够
——李力刚经典语录
所以,应对价格异议的关键在于要从防御状态转向探索状态,要主动去了解客户还期望获得哪些价值。
任何谈判,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在寻求双方价值交换的平衡点。买方想追求价值的最大化,卖方则希望得到合理的回报。那些高效的谈判者不会一直在价格本身上纠缠,而是努力去识别并达成能让双方共赢的价值匹配。
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得依靠有效倾听以及策略性提问。凭借倾听,可以识别出客户的深层需求;借助提问,能够引导客户明确表达自己的核心诉求。在很多时候,客户自己可能都不太清楚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这就需要谈判者帮忙梳理、澄清。
这种方法并不是要回避价格议题,而是先构建价值认知,然后再自然地过渡到价格讨论环节。它的优势在于能普遍适用于多种情境,不管是商业合作,还是薪资协商,亦或是日常交易,都遵循同一个原则:价值要先于价格,需求要先于报价。
需要特别强调这种方法不是为了误导客户去接受高价,而是要确保客户为自己真正重视的价值付费。要是某些功能或者服务并非客户所需要的,那就应该主动推荐更经济的方案。诚信,始终是谈判的基础所在。
谈判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光靠理论积累是远远不够的,真正的进步是源于实际应用。再遇到对方提出“价格太高”的情况时,建议试试转而深入去探究对方背后的需求。往往会发现,只要价值能够充分传达,价格就不会再成为妨碍了。
<原创与免责声明>
文中案例、人物和对话及事件情节均为虚构创作,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不针对任何企业或个人;
本文原创内容版权归属©[李力刚],未经授权禁止任何形式抄袭或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