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互联网时代,手机为我们带来了诸多便利,出门只需要一部手机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我们用手机处理工作问题,生活问题,也通过手机减压放松,手机这么好,孩子也想要手机有错吗?
既然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生活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手机,那么孩子想要手机本质上没有问题,重要的是如何把握“度”的问题。
我们成年人不也很难控制自己玩手机的时间吗?拿着手机一刷抖音几个小时过去了?那么我们是否有手机成瘾的问题呢?
先来看看,成瘾,到底如何界定我们自己或者孩子们是手机成瘾了。
根据谷歌的一项调查研究,手机成瘾有以下几个典型表现:
1、24小时机不离身。
40%的人24小时手机不离身,83%的人睡觉时把手机放在床边,75%的人曾在开车时打电话。
2.经常边走边发信息。
47%青少年认为社交生活离不开信息,42%的青少年称自己发信息能“盲打”。
3.利用手机来避开一些社交活动。
15%的人承认,如果不想和陌生人交谈,他们会拿出手机来;超过50%的人喜欢以虚拟的形式交谈胜过面对面交谈。
4.上厕所时也带手机。40%的人在上厕所时也带。
我们家长们先自查以下,自己手否有手机依赖和成瘾的问题。
5.有通宵玩手机的习惯。
通宵玩手机,严重影响睡眠和身体健康。
看了以上几条,你有几条符合呢?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如果父母都无法做到对手机使用有度的话,孩子也很难学会适度地使用手机。
那么我们到底如何帮助孩子更好地使用手机呢,今天我们来看看手机成瘾背后的真正原因。
首先来看,孩子着迷手机的第一大原因是,孩子们能从里面获得成就感和价值感。
那么什么是成就感?什么是价值感?成就感顾名思义,就是取得成就的感觉,翻译成通俗点的话就是“我能做成什么”,价值感是,觉得自己有价值的感觉,通俗点说就是“我会做什么”。
那么
1、手机是如何满足孩子们的成就感和价值感的呢?
手机太智能了,里面里的游戏、新闻,可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在玩手机的时候,特别容易获得反馈。反馈,什么是反馈?
你见过小孩子坐电梯的时候,特别喜欢按电梯按钮吗?
小孩子为什么那么喜欢按按钮呢?因为一按就会亮。没错,一按就亮,这就是反馈。
我们人是特别渴望获得反馈的动物,获得反馈的速度越快越好,相比之下,闲着什么也不做是痛苦的。立即得到反馈本身就能得到满足感。
而且,玩游戏获得可都是正向反馈,晋级、通关、奖励金币,充血,都会让孩子在里面获得充足的成就感和价值感。
即便是失败了,也没有人指责大不了再来一局。
看,这么容易就满足了孩子们的天性,手机能不着迷嘛。了解了手机到底如何俘获孩子们的,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孩子们在生活中能否获得成就感。
2、生活中孩子的成就感和价值感是如何被剥夺的
(1)父母说了算。
大家回忆一下,在我们的生活中,孩子们有机会获得成就感和价值感吗?有没有机会自己说了算?
很少有,甚至没有。
孩子没有机会处理问题,就连自己的事情也很难自己说了算。
现在每个家庭孩子都少,通常四位老人、两个家长,盯着一个宝贝疙瘩,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除了学习,其他的事情,家长们恨不得都替孩子做了。
在工作中,常见到一些孩子,每天穿什么衣服,和谁交朋友,甚至是和谁坐同桌,父母都要跑到学校里和老师协商,孩子们被家长们的爱,打引号的爱,包裹的严严实实,密不透风。
同时,被过度干涉和管控的孩子们,没有了危险,却失去了成长的空间。
父母的发心是好的,经历过社会“毒打”的成年人们,多么希望孩子少走弯路,不经历自己吃过的苦,但我们无意识中对孩子的过度保护,造成了孩子们没有机会从现实生活中,获得成就感和价值感。
(2)学习中太难获得。
孩子们在生活中唯一必须要亲自上阵的是学习,可是学习和玩手机游戏相比,又是何其漫长才能获得反馈结果的事情。打游戏,完全不需要耗费任何意志力,每分每秒都能获得反馈,不是晋级是加分,不是加分是充血,反正就是想要啥感觉,游戏都瞬间快速地让人得到满足和释放。
但学习则完全相反,需要我们主动做出努力。可现实是,认真写了作业,未必能获得家长老师的肯定。即便是孩子用心努力学习了,也未必能换来好的考试成绩……
许多在咨询室里的孩子们,上了高中,还经常能听到耳边有小时候,妈妈陪他写作业的声音回响——“写错了!”“专心点!”“认真点行不行?””别磨蹭!““字太差了!”……
所以,大家看,我们的孩子们在现实生活里根本找不到可以获得成就感和价值感的地方。要知道,对价值感和成就感的需要是人类的本能啊,现实里找不到,孩子们自然会到更容易找到的地方去,所以手机成了孩子们的精神寄托也成了一种必然。
3、如何做能帮助孩子获得成就感和价值感
① 积极关注
什么积极关注?就是带着发现的眼睛,总能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积极的一面,看到孩子微小、点滴的进步。
举个例子:孩子看到父母进屋,立即把手机藏起来,装作学习的样子……
请大家想象一下画面,看到孩子这样的举动,你会怎么做?很多人是不是已经火冒三丈,骂孩子的话瞬间就脱口而出了?
可是,客观点想想看,任何习惯都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改掉就习惯也不要指望能有灵丹妙药一棒子下去孩子就立刻变成品学兼优的理想孩子了。
所以首先要明白,改变需要时间需要一个过程,孩子的改变需要我们成年人的帮助。
就像上面的例子,当我们看到孩子的举动,我们憋不住想说话,那就要关注积极的方面。其实孩子看到你进屋,就立即藏起手机,说明他是知道自己错了的。要积极地看到这一点,如果想说,就要表达对孩子的肯定,比如我们可以说:“孩子,谢谢你体量妈妈的感受,怕妈妈生气就赶紧收起了手机,妈妈很感动。”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积极关注要坚持去做,不要拿自己一时的包容和改变去试探孩子,经常见到有家长说:“你看,我都做出这么多改变和让步了,他还不变!”
如果抱着这样的心态“我改变都是为了你改变”的话,那么结果一定会让我们更失望。
孩子有孩子要走的路,我们大人有我们要学习的功课。孩子会从和我们的相处中模仿、学习处理问题的模式。而我们需要做的是,调整对孩子的期待。当我们抱着,我变了,我再也不会只看到孩子的缺点,只盯着孩子的错误大吼大叫批评他的人,而是会学着平复自己的情绪,看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看到自己也在进步的时,我们一定会收获许多意外的惊喜。
② 不包办
在生活中,尽可能创造机会,帮助孩子获得成就感和价值感。比如,孩子的事情,尽可能让孩子去做。吃什么饭,穿什么衣服,几点出门,怎么去,做计划,引导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去思考,去解决。
见过很多学霸孩子,他们并不是只学习的,而是学习的时候很过瘾,玩也玩的很过瘾,还很有生活能力。
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里,也提到了同样的观点,我们要在生活中减少包办,尽可能给孩子尝试自己做决定的机会。
比如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带孩子一起做饭,一起组织一场野餐,在相处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提醒自己,耐心、耐心,多等待,多闭嘴,给孩子思考和做决定的机会。
当我们愿意放手,愿意给孩子尝试的机会时,会发现孩子的潜力超乎我们的想象。
③ 及时肯定
第三点是及时肯定。当孩子做出了一点点小进步时,当孩子的某个微小的行为让我们内心涌起感动时,一定要及时给予孩子肯定,可以是口头上的,也可以是行为上的,比如抱抱,拍拍肩。
不要害怕这样会让孩子骄傲,恰恰相反,太缺乏关爱和肯定的孩子才会在好不容易找到少的可怜的成功时骄傲。
所以,当我们的孩子有微小的正向行为出现时,一定记得及时肯定,因为人是活感受的动物,一旦过去了,情景和感觉不再了,你再夸孩子,也就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