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懵懂着八字排命,曾被断:孤星入命,六亲缘薄。
行了半生,也算未逃出命运:大学毕业,就远离父母和一起长大的弟弟,到了不同城市生活;就算跟一母同胞的姐姐共处一个城市,一年见面次数也是屈指可数;父母双方的七大姑八大姨,从小就不亲,长大更是如果没有父母在旁,绝对对面不识。婚姻不过七年,称为单亲妈妈;甚至是从小学到MBA的同学,无论上学时多么好,如今各种阴差阳错,几乎可以说全部失联;工作至今二十余年,能称得上时而联络的同事,也不过十数。身边的人,是论批换的。
简而言之,骨子里其实不合群,而且不太会为了合群而做自己不舒服的事情。
说不合群,可能包括了合群的能力,比如天然的柔和或者人见人爱,也包括了本质,比如脑海里冒出的念头,常常相比于周边人,不那么主流,甚至是任性怪异,或者离经叛道,大胆妄为。
但是多年的职场主业都是人力资源,之后成为教练,咨询师,引导师,培训师这一系列角色,被强调的是连接,融合的心。
有一段时间对自己这样的“短板”,心存困扰。其实本身亲和力不差,只要愿意,自己是个还蛮容易让人信任,亲和的人,跟生人建立关系完全是无障碍。但这其中有个关键词:只要愿意。自我的感受,这对我而言是能力,我可以,但是并不总愿意,非常挑人挑场景的愿意。
这种困扰是随着这些年不断深入的自我探索,慢慢放下,进而承认自己就是一个相对不合群,某种意义上不识时务,独立自由意志无上重要的人。
今天看到丁锐一篇文章,被一段文字归类:
有一小撮“精神敏感者”,他们的终极导向却是“自由意志”,甚至如果两害相权,宁愿牺牲物质保障。这种人适应:原子生存。
当时第一反应是:发现少数同类的感觉,真好!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能够合群,并在合群中找到自己的成功定位,是人生自然选择,也是他们的幸福选择。
而如果我们偏巧就是异类,让自己合群的过程总是诸多丧失自我甚或痛苦的过程,那也许正如坎贝尔在《千面英雄》中所提及:有人注定要走进荒野,走上一条英雄之旅。并非说这类人必然成为英雄,也很可能牺牲在路上,但听到这样的召唤,走上这样一条路,无论结果,这是我们此生意义所在。
这条路注定是不合群的,甚至是孤独而隔离的。我们可以选择退回模式,但就不必抱怨我们的人生无趣也无意。我们选择勇敢迈出,伴随着未知的恐惧和不确定是必然的,因为这本是条少有同行者的路,但就是如此。虽然看上去,这是失去连接的过程,但是,在深深的底层,有着与人类本质的连接。
世间人类之所以演化成最高等动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类的异化思维:四肢动物,却偏要尝试直立行走。
连接与隔离都是本然存在的,其实跟随内心的呼唤,不做表面的自我评判,也许某些隔离是为了带来新的可能,也可能是唤醒很多人因为复杂而诸多原因,内在沉睡遗忘已久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