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我住东滩村的时候,住房出门往右一拐,是一家小卖部。别看它不起眼,生意可是红火着呢。因为那时村里一共也没几家小卖部,“超市”属于新生事物,城里边的新鲜玩意儿,村里边更是无从听说。不谈爱情
那时还没有通地铁,公交车也就是那么一趟车到,此地属于交通不很方便的一个地儿。
小卖部的门面冲着街道,实际上也就是一排房子中唯一对外开着门的一间,既不是卷闸门,也不是玻璃门,就是普通的房间木门。门口挂着个门帘,门帘当然是随季节更换的。窗户上贴着个白纸上歪歪扭扭的写着“小卖部”三个字,就算是个招牌了。
在那个信息不灵通的时代开个小卖部可以说是聪明人的所为,也可以说是走在了别人的前面。就那么一间房,前面开店,后面是睡觉的地方,并且他家还有两个孩子。不过主人很灵巧的自己搭了个上铺,让大孩子在上面睡觉,做饭的地方是后门外的院子屋檐下。
不知什么时候店主人在门外的空地上搭了个雨棚,摆上了一架台球案子,在那个除了电视就没有娱乐活动的年代,这算是一项很经济实惠的娱乐了。打一杆才一元钱,老板娘总是在恰当的时间出来收费,也有老主顾打完一球总是招呼一声老板娘记账,再接着打。球桌旁总是围满了观看的人群,球珠也就不停的在桌上滚动着。
我屋子里也没有电视,除了看书也没有别的事情好做,看书看累了会出来在台球桌边休息会儿。时间长了也看出来打得好的就那几个人,总是常客。我自己却是个门外汉,连球杆都没捉过,只是个欣赏者。曾经见过两个会玩的打赌吃冰棍,输一球吃一根冰棍,结果有个人连吃了十根冰棍,真不知肚子是怎么能消化得了的。
慢慢的就有BP机了,刚出现的时候也算是高端事物吧,正打球的时候腰间的BP机响了,那人就从腰间拔出机子一看,就对着另一个伙伴说,有人呼我,我先去回个电话,就进小卖部打公用电话去了。同伴也是微微点头,算是默许,然后撇嘴对别人说,净装逼,有什么事儿啊,装的。
BP机慢慢的多起来了,几乎人手一部的时候,街上的公用电话也多起来了,除了专门的公用电话亭,大都是小卖部自带的,小卖部一时兴起,雨后春笋般的冒出来很多。
这家的小卖部当然也不例外,生意也日渐清淡,好在台球桌还能挣点外快。都是一些老主顾,他们在打球的时候老板娘会时不时的送上一根冰棍一瓶汽水什么的免费品尝。
店主人本人自己是做室外防水包工的,主业也做的不错,闲时也在家帮忙招呼着。看看小卖部的生意不好做了,又琢磨出了一个很大胆的新招,花了近一万元买了一套卡拉OK的音响设备,把小卖部隔壁的房子打通开了一扇门,墙壁稍微粉刷了一下,房顶安上了一圈五颜六色的彩灯,在不停的闪烁着,又买了几套二手的沙发和茶几,一个简易的歌厅横空出世了。
开业前三天免费唱歌,这下打台球的都进里面唱歌去了。三天后的收费也很便宜,一元钱点一首歌,尝到了甜头的球友们,更是乐此不疲。渐渐的知道的人多了,白天黑夜房间里总是爆满,老板娘的脸上也乐开了花。投资很快的就收回了,逐渐进入盈利状态。
这就是脑子灵活的人,敢于第一个吃螃蟹,所以总是会走在别人的前面,想别人所不敢想。那年头谁敢投资那么大,一年的工资才多少钱啊,都投出去不吃不喝了?所以说机会无处不在,就看你有没有把握住,同时风险也是无处不在的。
红火的歌厅当然引起了别人的效仿,一时间走在大街上到处能听到震耳欲聋的滑稽的歌喉,我有有一个认识的老哥们就是开歌厅的时候,在唱歌的人群里找到的媳妇。
小歌厅是随着网吧的兴起而破落的,大街上黑网吧无处不在,前期是开门营业,从门口就能看出来里面一排排的电脑,后来工商局来查抄过几次,有的网吧的电脑还被全部没收搬走了,黑网吧就转入地下状态。下文再叙。
这哥们没有跟别人效仿开网吧,而是做出了另一个非同寻常的举动,把小卖部,台球桌低价转让,歌厅设备没人接手就随身带走了。后来才知道他是去了河北的燕郊,在那儿买了一套三居室,花了十二万全款买的,那时的房价是一千元一平米。
买房当时还是个不怎么听人说起的话题,谁也没看好他的动向,后来的发展证明人家的眼光是多么的长远。
这就是身边一个鲜活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