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我的文章标题用了思考二字,来源于我对今天身边所发生的事情的深刻体会。可以说这件事引发了我的一系列的思考,我觉得我很有必要把它写下来,相较于与午夜十二点争分夺秒的追剧。我知道如果我不记录下这些,我一定会后悔的,从现在开始从每一个有感触的时候我都是想想而已,而没有写下来的冲动或者说没有这种执行能力,那我那个出书的愿望该会离我越来越远。同省份曾经一起并为二批的大学升了本科一批,就在今天,我所在的年级是我所在的这个学校最新的一批学生,我看着我们大部分的同学从一开始进入大学的跃跃欲试,到现在的“现世安稳”、寡淡。我们对学校失望,这一点说关系大,又不大,毕竟很多刚跨进大学校门的学生都有过这样的感触,不管是学渣还是学霸。可是因为对学校失望最后一定程度使自己变为让别人失望,甚至令自己失望的人,这值得吗?
总能从生活的最细微处窥见其可悲,每当某个老师某个时刻在讲台上谈及某些高校时的“哇”“哦”“切”“哎”藏在内心的叹息,无论是高中之前的义务教育还是中国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叮咛嘱咐,他们都少了最重要的一部分,我们一定要拼尽全力考上重点大学、名牌大学,可是没考上我们该怎么样?他们告诉我们你做到了你可以成为什么样?但是他们没告诉我们没做到,我们能怎么样?我们也有可能成为那个样。这里不是晦涩难懂,不是绕口令,实在是我们都懂-经历过“失败”的人。我们从小所受的环境熏染就是将万物分为不同等级,我们将大学也如此,听到全中国最高学、世界老牌大学的时候,我们哇的最大声,因为觉得这一点也不突兀,这些学校离我很远,我没考上太正常了,换做老师坐在下面他也会和我一样哇,可是换成省部重点大学呢?我们怯怯的甚至不太乐意提及,因为这是破碎的梦想所以心生抗拒,那么非985非211呢?我忘了,但是我知道每次我们都能表面上表现一副很无坚不摧的样,因为我们早就防备好了,为此我们拉低了自我认同度,“我们读的就是垃圾学校”“根本没有可比性嘛”,进了大学一年我们还活在自己的“自卑”里,在世人贴的各种标签里,还在那根线上失落,还在仅仅因此焦虑 ,我们就在这被框住了,我们就从那根线划下开始停滞不前了。如果你一时困在世俗偏见里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将之一切奉为真理而丧失自我思考的能力。
你读大学是为了什么?大学是为了做什么而设立的?如果你读了四年仅仅读的是这份名誉,感受到的仅仅是头顶上的那顶光环,你没有学会自己独立思考而受周围的一些“标准”“常识”的影响,那这就是失败的。高校有最好的资源,可是你没有这样一份进取心,对于你也是形同浪费的,你还是会停在那根线上,或许表面比现在的情况光鲜亮丽些,但是事实上还是满脑子的脓包。今天我看见了很多情绪失控的人,有人哭了,有一个寝满唾沫飞的,还有频率最高的“本来”二字,我本来可以读那个大学的,(我本来可以把那个升一批的学校填在我现在学校的前面,那我现在读的就是一本了,我就是一个一本生),我的分数本来就够上那个学校,有不平,有悔恨,其实更多的是妒忌罢了,妒忌“本来”没什么不对,但你要是只停留于此而不付诸任何努力去提升你自己,那么你永远只能害怕别人比你强比你优秀了。
我看着我们周围的一个情绪化的社会,特别是年轻人,情绪起起落落,大喜大悲,就是因为我们缺乏思考,缺乏认清当前形势的能力、看清事物的能力,如果你只是随着表象的外界走,而没有探寻清楚一件事的出发点和目的地,你始终是活在失落里的,今天每个用人单位的起点都不同,难道那些新近升一批的大学就不会受到质疑吗?会有人说它是一个二批升上来的一批,就像你不愿意和人提及你的学校是一个专科升上的本科一样,但是不管是谁怎么升的,看的都是能力,不是吗?如果你自甘堕落使你的能力被限制在这样一个层次里,真正影响你自己的真的不是别人,不是外界,而是你自己,你的主观能动性呢?今天我们都说要适应社会,你有想过这句话的意思吗?为什么要这样说?它有几层含义呢?它的来源呢?别觉得我不可理喻,如果我们都没想清楚这句话会害死我们,这么在乎眼前利益的得失,却早已丧失为未来奋斗的态度,这是最可悲最可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