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直接表明我的观点:这要看甲方的财力而定,是很贵,但并不是漫天要价。
最近刚结完一个设计的案子,
放松之余约了几个朋友去涮锅,闲谈之中说起了这个事情。
遗憾的是当聊到案子的收入回报的时候,还是远远超出了大家的心理预期。
远远的超出了大家对设计一个logo最初的价格预期,
和心理锚点。
而锚点这个东西又直接决定了你对某个事物的价值的预期判断。
比如说你平时穿¥800左右的鞋子,你要出手买一双¥1500左右的联名设计款的时候,你在心里虽然肉疼但是完全可以接受。但是你平时都是穿¥200以内的鞋子,这个时候如果花一千五,你肯定会完全的接受不了,这就是锚点效应。
我们习惯了为一个名牌包包花费数万元、甚至不惜刷爆我们的信用卡,我们习惯了宴请四方宾客,出手阔绰,一端饭的功夫,洋洋洒洒几千大洋,毫不吝惜。
但是,当我们要花费一些钱去做一些设计的时候,却要反复掂量、思索再三。我们对于一个logo的价格锚点还是仅仅停留在几百块的区间上,当说到它的设计回报能达到五位数的时候,大家又怎么能不吃惊?
为什么?
就是因为,设计师的产物大家直观的感受不到,看不到背后的工作量和付出的时间成本。
的确并不是所有的设计都能值回这个票价,设计师的队伍一样鱼龙混杂、模板套路满天飞,路边的打印店,只要100块,分分钟给你搞出十套甚至更多的方案。
可是那些,又是你真正想要的吗?
面对一个数万元的包包,我们得到的物质层面的满足、面子层面的满足、是可以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东西。面对一顿花费不菲的酒席,我们满足了自己的口腹之欲,结交了新的朋友,开拓了新的社交圈,带来了新的资源。这些好处都是实实在在的,可是一个logo能带来什么呢??
貌似我们什么都感觉不到,在这个大家都比较注重实用性的社会,审美从来都是没什么用的代名词,这些貌似都很有道理。
可是,当下都讲颜值的时候,貌似一个公司的logo并没有并列其中。我们办公室茶几明亮、富丽堂皇、却对公司的,第一张对外的面孔logo,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难道logo不是放在公司最中央最醒目的地方?
一个公司的室内装修可以花费数十万、然而一个logo的花费却是数百元,这就是差距。这里并不是说室内装修不值得这个价,我们要说的是做一个logo、或者VI系统的的费用如此之低,甚至到了不相匹配的程度。
设计加班猝死的消息已经不止一次的刺激着我们的神经,然而更多的人是在心里苦笑一声,然后继续回去改稿子。
这并不悲情,只是很残酷。
我们习惯了津津乐道、消费着一些美工的爆炸新闻。然而他们背后的付出,大家真的看不到。大家能看到的只是最后出来的几个图形,几个配色。心里哼一声,想这些东西能值几个钱?
“甲方虐我千百遍、我待甲方如初恋”早已经是大家自嘲的一种态度。大家只是把设计费直接对等上了最终成品的几个笔画和图形,却看不到背后死掉的一片片飞机稿(废稿),当然也看不到甲方一遍遍的改稿和一些奇怪的要求。
甲方没有错,因为是商业关系,我们在利益基础上达成的这个共识无可厚非,拿钱做事,而且要把事情做的漂亮。
只是,我们不能接受 “不就是几个图形吗,不就是个logo吗,怎么会那么贵” 这样的言论。
不信,你可以跟你做设计的朋友来讲讲这样的话。
第二,为什么不是漫天要价
通常而言,一个VI系统,越是体量大的公司就愈发重视这个事情。在国外,每一次VI系统(通俗的代表就是logo)的改版,都是要花费数百万美金的巨资来完成。
下面就是一些例子:
但是,对于一个刚成立不久的公司来说,钱的确要花在刀刃上,的确没有必要花那么多的钱来做一套视觉系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以后不需要、也并不意味着它这个价值不值得。
其实对于做一个logo、或者一套vi系统来说,也是有一定的报价公式的:
单日薪酬 *1.5* 项目周期 = 报价
这个案例的例子大概就是 800*1.5*20 这么一个算法
你的单日薪酬其实在侧面上部分反映了你的市值和设计水准。
这就是为什么上面那些案例价格如此惊人的原因。
另外要强调的是,整个的设计过程是双方互相选择的一个过程,一个双向的过程。
甲方在选择乙方的时候,乙方也在审核甲方,这绝对不是一句废话。
不考虑自身情况,什么案子都接的乙方,要么就是顶尖的设计公司,要么就是蛇吞象。
什么都能做,很大程度上是在告诉你什么都做不好。
甲方选择我们,是觉得我们值得。我们也选择甲方,是觉得跟甲方沟通起来比较顺畅(而且金主爸爸、钱多,事少,就是一美差)。在这个基础上才有了下面的比较愉快的合作,当然了也少不了各种各样的改稿子。
特别欣赏一位国外的同行说的一句话:你们的所有的设计费花在了哪里,并不是当下的这个方案上,而是均摊在了我长期以来,为提高自己的美学修养所付出的每一次旅行上、每一次新设备的购置上、每一次为提高自己的能力所交的学费上。
设计新手上路、言语不足之处还望多多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