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定风波》这首词读来总是让人不禁感怀苏东坡文字里独有的那份洒脱与豁达,生活里的东坡什么样,我们无法窥见,但诗文里的东坡就是如此动人,潇洒。你看尽是短短几句小序里的文字,就让人为之叹服!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这小序如日记一般,语言简明,时间地点,起因都交代得明明白白,“雨具先去”这一句,写的挺妙,仅仅四个字,给人丰富想象,有人带了雨具,却先离开了,暗含众人遇雨时的遗憾和抱怨情绪,文字表面只叙述事件,不含情感,可为什么一定要交代这个情况呢,其中内涵就意味深长了,因此众人都狼狈的表现就呼之欲出了,而作者本人却超脱于外,一个“独”字,意蕴丰富,表现了自己的特立独行和不同感受,也侧面为下面整首词的情感基调蓄势。“已而遂晴”,不久就晴了,“故作此词”交代写作缘由,我表现出了作者本人面对风雨之时的坦然,因为风雨总会过去,甚至在作者眼里,都是很短暂的一段经历而已。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上阙起笔就不同凡响,开篇就显出了词人豪放的词风,不要去默默地走在林中,只是听着那风吹雨打树叶发出的凄冷之声,为什么不在这风雨中高声吟咏暂且漫步雨中,去享受这一切呢?你看诗人以什么样的情怀在看待自然界的风雨呢?甚至他觉得即使没有雨具,就拄着竹子做成的拐杖穿着芒草编的鞋子也轻松行走超过了骑马穿行在林间,怕什么淋湿了身体,穿一蓑衣就可以任意纵横一生了!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你看下阙写的更是豪放乐观,那初春的冷冽寒风刚好可以让我醒酒,略微有点冷,有什么可担心的,你看那山头暖阳斜照好像在欢迎我们一般呢,哎呀,人真应该活成苏轼这般模样才是最有趣的呢!“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结尾真是太经典的佳句!令人豁然开朗,人生不就是这样吗?你经历了好多磨难风雨之后,回头再看,那都不是事,一片淡然,一片晴好,一片宁静,一片释然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