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同时来了三个员工,员工甲学习能力一般,但是学习态度很好,布置给他的练习都能努力完成,因此大家乐意给他讲解工作问题。员工乙学习能力较好,学习态度也很好,布置给他的练习不仅能保质保量完成,而且还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主动提出问题向老员工请教,因此他成了新员工的榜样。员工丙学习能力说不上好,思维反应也还可以,但是有点好高骛远,布置的练习每次都不能正常完成,而且还有一些借口,但又想了解更多,因此带他实习的前辈不太想在他身上花时间。
在上面在三个人选中,我们都喜欢员工乙,因为勤奋好学,大家喜欢,容易跟随公司的要求,无论是适应性,还是可塑性都很强,利于公司发展。员工甲只要不太差,能培养的话还是会选择培养,培养出来当个工具人也是可以的。员工丙相信大多数人不太喜欢,毕竟没有人愿意对着一个连学习都要打折扣的人传授工作经验吧。
还记得在一次会议上,老板讲了四类员工。第一类是有能力,有态度;第二类是有能力,没态度;第三类是没能力,有态度;第四类是没能力,没态度。公司最喜欢是第一类员工,其次是第二类和第三类,而第四类员则是直接不录用。而上文的员工丙就是第四类员工,已经找员工丙谈过话了,然而并没有改观,因此只能被淘汰掉。
按正常情况员工丙不应该进入试用的,因为苦于人选问题,对一些招聘要求有所降低,总想在砂子里找到一些金子。实际上这个想法还是一相情愿,在沙子里找金子的概率还是太低了,而且育人成本变得更高了。原则性的东西还是不要降低了。
一直以来,选人的标准是人品、态度、感恩没有问题就可以。这一次在态度的考核上有所放松,以致于在培养上花了不少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