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职场”的鲜花与陷阱 | 第一份“沉浸式”工作到底有多重要?

橙全心理学院 橙全心理 

文 | 橙全心理学院

职业生涯和学生生涯的本质区别在于,学生生涯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路很难走,但是只有一条。至于职业生涯,我们面对的是一片旷野,前面有无数条路,甚至看上去没有路的地方也能走,问题就在于哪条路适合自己。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来理解: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选择呢?

01

正式开始前,我想先跟你做一个有趣的测试。请你试着问自己以下5个问题:

1、 你认为踏入社会的第一份“沉浸式”工作重要吗?

2、 那时候你选择第一份“沉浸式”工作的决定性因素是哪几个?

3、 你的第一份“沉浸式”工作持续了多长时间?

4、 你的第一份“沉浸式”工作影响到你现在的工作了吗?

5、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你还会选择当初那份工作吗?

当我在工作坊以同样的这样5个问题开场时,学员们迅速演变为两个阵营:一组坚持认为:第一份“沉浸式”工作非常重要,它是职场生涯的起点,将会决定职业成长的高度,会决定未来的职场人生观。另一组则认为:第一份“沉浸式”工作并不重要,因为人生很长,并不会被第一份“沉浸式”工作所束缚。未来还可能转行,而转行成功的人真的很多很多。那么到底哪一方的观点是正确的呢?暂时不作任何评断和展开,现场接着我又提出另一组问题:

1、假设我们所在城市的综合平均消费水准是每月4000元

2、 假设你今年大学刚毕业3、 现在有两个Offer摆在你面前4、一个是非常心仪的工作(5000/月),一个是可以凑合的工作(6000/月)

现在你选哪一个?几乎所有的学员,都举手示意选择第一个工作。但是当我把第二个工作的薪水逐步加到8000、10000、12000时,阵营逐步出现了分化.当我加至20000时,全体学员当中不再有异样的声音:就选第二个工作。人性经不住考验吧?可不,换了当年的我也会这样选择。前两年有本很火的书叫《稀缺》指出:当一个人穷的时候,他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钱上,因而影响他的决策,有可能使他越来越穷。不过硬核的也有。几天前某职场社区爆料:一名复旦应届毕业生拿到了华为CBG(消费者业务)的offer,计算机视觉方向,华为给了14的级别,月薪2万。其实按照华为的薪酬机制,月薪只是供员工日常消费,年终奖才是重头戏。但是这位同学还是感觉受到了侮辱,直接把这个offer给拒了。第一份“沉浸式”工作到底重不重要?每个人都是基于自己的人生经历来回答这个问题。其实认为第一份“沉浸式”工作很重要的人,在其第一段工作期间,要么受过很多益,要么受过很多伤。有的人第一份“沉浸式”工作,虽然遇到过很多磕磕绊绊,但是经过两三年的打磨,收获颇丰,形成系统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思维方式,为其后来的职场生涯提供了很强的助力,那么他会感激第一份“沉浸式”工作带来的成长。有的人第一份“沉浸式”工作随波逐流,他从未规划好自己未来想要做什么适合做什么,导致工作的最初几年原地踏步,然后又选择重头开始打拼。那么他会遗憾第一份“沉浸式”工作带来的无奈。有的人第一份“沉浸式”工作去了一家外表光鲜、但实际上不管是人际相处还是工作作风都非常有问题的公司,在这样的公司中工作,他得过且过,养成了公司的习性,或许是非常不规范的工作方式,或许是直接扭转了他原本的三观。所有这些都将极大的影响到他未来的职场生涯。在我亲身体验过的几次招聘面试中,当我尝试把话题抛给候选人,问及他们对行业企业还有什么疑问、对职位职能有什么情况需要了解时,有些面试者的关注点就集中在:社保缴纳基数、上班加班时间和年假休假等一系列的问题上。没错,我的第一感觉跟你一样:第一份“沉浸式”工作场景的不规范曾给ta带来过极不愉快的经历和体验。美国有社会学家做过一个试验:调查了几千名退休人员,问他们这辈子最后悔的事是什么?其中有40%的人选择是他们人生的第一份“沉浸式”工作。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选择的是后悔找错了第一份“沉浸式”工作呢?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探索,这个话题就变得非常的严肃而有趣。原生家庭的定义和影响想必已经深入人心。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个“原生职场”的概念。顾名思义,就是你从校园踏入社会的第一份“沉浸式”工作所引致的场景、体验和各种关系链接。延伸阅读:《复联4︱我们终其一生寻觅的,不过是母亲的接纳,父亲的认可

02

原生职场为什么如此重要?因为它直接构成并影响一个人的心理资本发展机制。从校园踏入社会的一霎那,我们常常充满着探索和期待,但也会感到累,感到迷茫,感到挫败和失望。关乎一生的命题,却在短短的两三年里亟待解决,过于集中和浓缩的重要命题:结婚生子、角色定位、职业规划、个人发展等,都需要一手掌握。在我们生命力和热情最强盛的年纪里,需要面对的大部分抉择,直指未来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走向。人生三个最重要的命题:爱、职业和世界观,都将在这个阶段得以重塑和成型。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你的职业态度、认知模式、工作方式和思维视野也将在这个阶段形成。绝大部分年轻人在学校毕业走向社会时,会发现自己获得了和自己过去不同的世界观,同时这个世界观和职业观还会在未来被不断地继续修正。心理学家凯尼斯顿这样描述这段时间:这个阶段的年轻人身上,始终存在一种“自我和社会之间的张力”,以及“对于被完全社会化的拒绝”。在这个阶段我们一直没有停止过探索:这份工作经验会如何为未来在整个成人期想要从事的工作奠定基础。

我擅长做什么工作?

什么类型的工作是有价值和意义的?

什么样的收入水平我可以接受或者承受?

什么工作即使我长期做也会觉得满意?

需要指出的是,年轻人的这种探索和实践并不总是愉快的。来自一份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问卷调查显示,53.7%的受访者认为18~30岁是人生最艰难时期。工作压力大(59.8%)和经济收入低(55.1%)被认为是导致人生艰难的两大主要原因。受访者感觉艰难的其他原因还有:

无明确的发展方向、迷茫焦虑(32.6%),

晋升空间窄(32.3%),生活环境恶劣(29.0%),感情不稳定(28.0%),学习能力差(18.4%),人际关系处理不好(17.3%),自我认知角色混乱(14.2%)等等。

而恰恰就是在这个阶段,原生职场能否给到我们足够的安全感、力量感、包容感和链接感就显得尤为关键。从健康的原生职场氛围走出来的年轻人,有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他们在经历困境或磨砺时依旧充满自信、喜欢挑战并且善于沟通与合作。企业或者团队就是他们的镜子,在榜样的作用下耳濡目染。而从存在弊端的原生职场氛围走出来的年轻人,时时警惕事事存疑,可能对这个世界充满怀疑,怀疑公司、怀疑上司甚至怀疑自己。是的,很多时候我们会仿照自己在踏入社会的第一份“沉浸式”工作场景里,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学到的一些行为,有些时候也会反其道而行之。这些潜意识中产生的“隐形的内在誓言”,常在我们人生中重要的节点上造成决定性的影响。这种影响并不见得一定是坏的。它曾在你的职场生涯中的某一阶段保护了你,对你有帮助,只是到后来,当你的职业环境和路径发生改变时,过去这保护你的行为在新的环境里,有可能会成为阻碍。更为重要的是,第一份“沉浸式”工作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之后的职业生涯。职业发展有点类似我们穿衣服,如果第一个扣子扣错了,就可能一路错下去。因为从事一份职业越久,路径依赖的影响就越大,固定路径所带来的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心理速率就越高,更换路径(更换职业规划)的成本也随之增加。也正因如此,“先就业再择业”的策略在现实中往往是纸上谈兵不堪一击。我们都不难理解,一个理想的职业选择模型等同于个体兴趣、能力、价值观和社会需要的最大公约数。而原生职场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所同时扮演的孵化器、反应器和加速器的角色。

延伸阅读:《没有一个理想的职业,但有一个理想的职业模型(深度好文)

03

第一份“沉浸式”工作如此重要,那么从实际操作性的角度,具体如何选择和把握呢?基于心理学的视角和策略,可以和大家分享这样三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适配性即底层性格特征和工作职能类型之间的匹配度。一位从事多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的老师,根据他近距离的观察和统计,从心理画像的角度,他把应届毕业生群体大致分为以下四组类型:(1) 第一类:从小在农村(经济条件较差)长大的孩子,交流能力较差,在一个新环境中,很难快速地拉近与其他人的心理距离。但是这类学生的优点也很明显,就是踏实肯干,领导布置的任务无条件服从。(2) 第二类:干部家庭(父母)出身的学生,一般口才都不错,沟通能力强,做事稳当,就是常说的情商高。但有时候过于圆滑,反而讨人厌。(3) 第三类:企业主(或经商,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出身的孩子,性格一般很外向,能迅速融入新环境,善于与人沟通,甚至和同学经常吃吃喝喝K歌。缺点就是吃苦和耐压能力较差。(4) 第四类:城市中产特别是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孩子,对人较淡漠,与人交往偏冷,自信甚至固执,和其他人的关系分得异常清晰,过于认真,比如吃饭必AA,工作中超出工作范围的事情一概拒绝,不会见风使舵;优点是不卑不亢,认真,做事有韧性。如何寻找匹配的职业类型和方向呢?对于第一类群体而言,优势职业:技术类或体制内的岗位,技术含量越高越好。回避职业:营销类或外联性的岗位,社交含量越低越好。 对于第二类群体而言,优势职业:管理类岗位。回避职业:技术类岗位。 对于第三类群体而言,优势职业:营销类岗位。回避职业:技术类岗位。 对于第四类群体而言:优势职业:技术类、行政类。回避职业:营销类岗位。 底层性格特征匹配度的重要性,在现实中要远远超过校园所学专业的匹配度。根据领英(Linkedin)最新的“职场第一份“沉浸式”工作趋势洞察”显示:仅有29%的95后毕业生工作和专业对口。这意味着71%的人,人生第一份“沉浸式”工作跟自己大学所学的专业毫无关系。性格不一定决定命运,但性格一定要匹配你的职业。  第二个关键词是:链接度  即你需要充分评估,作为个体的你和将来这个企业组织建立有效链接的可能性。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指出:一个成功的企业需要达成三方面的有效融合:个人目标与组织的需要相融合,个人能力与组织的成果相融合,个人成就与组织的机会相融合。没错,个体和组织之间始终存在着双重关系:一种是简单直接的雇佣关系,一种是合作伙伴的关系。纯粹的雇佣关系是脆弱和不可持续的,个人与组织的融合并不容易,但却是形成合作伙伴关系的基础和关键机制。个体和组织之间能否达成有效链接,可以从如下几个维度来评估:(1) 开放指数:人在陌生的环境中容易产生自我保护、自我防御的冲动。是否能适度打开心扉避免成员之间相互提防,甚至“排异外应”的产生。(2) 包容指数:每个人拥有不同的思维方法与行事风格。成人间的差异是固化的,难以短期弥合,是否能坚持思想多元,保持目标一致。(3) 尊重指数:成员之间能够相互尊重,遵守基本协作规则,团队融合是否能克服相互之间的冷漠,让情感与关爱在成员之间建立。(4) 赋能指数:组织要为个体能力的放大去提供平台,个体借助于组织的平台提升自身价值,在此基础上是否能使人力资源效能得到最佳的发挥。回到第一份“沉浸式”工作的场景,如何去感受这几个指标?简单的说,如果社会也是一个学校的话,那你的第一个领导就是你的老师,而其他人就是你的同学。所以大家常说第一个老板最重要,有时他对你一辈子的价值观的影响远超于你的父母兄长。好的领导不会让你停留在舒适区、满足于现有成果,而是帮助你战胜拖延、敷衍,成为一个不断扩大自己能力边界的人;好领导不是会让你的工作越干越轻松,而是让你在自己本就擅长的那方面,将自己的优势提炼出真正的价值。  第三个关键词是:科学归因  即你需要一个理性的范式来分析作为个体的你和组织之间可能产生的冲突。心理学中的“三大归因方式”可以给我们提供非常有价值的自我探索:(1) 外部归因,即把所发生的事归结为外部环境因素,比如背景、机遇、他人影响、任务难度等。举个例子,某新人工作没做好挨了批评,怪领导刁难,于是果断裸辞,这样的情况就属于外部归因。(2) 内部归因,把事情发生的原因归结为个人内在因素,比如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心境以及努力程度等。同样的例子,某新人工作没做好挨了批评,他会反省自己的工作方法不当,争取以后改进,并没有辞职的想法,这样的情况属于内部归因。(3) 综合归因,把事情发生的原因归结于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还是这个例子,某新人工作没做好,他既分析此次任务的难点又反省自己的工作方法,这样的情况属于综合归因。我听到过很多新人放弃第一份“沉浸式”工作,后续甚至频繁的发生跳槽行为,基本都属于外部归因,归纳起来就是:自己没什么错,我只是无法改变环境。当一个人想要辞职,习惯了外部归因,顶多是获得了一种虚假的尊严,而那只是想象中的你,并非真实的你。而过度的内部归因,会让自己困在愧疚感中无法前行与修正,甚至自我否定,反而困住了你的职业生涯。因此,第一份“沉浸式”工作倘如有各种不适应,事实上是很正常的,不过建议新人们最好用综合归因的范式来梳理。一方面积极寻找内在原因,是不是自己心态有问题或者不够努力;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外在原因,这份工作是否符合自己的职业规划。这种综合归因方式既不会过于勉强自己,也能让你更加理性平和地处理职业发展。延伸阅读:《当管理学家遇到心理学者 | 如何成为高心理资本的“H.E.R.O”?

04

写在最后,我建议你的第一份“沉浸式”工作不要轻易辞职。一个人的整个职业生涯大概40年,即便第一份“沉浸式”工作不是自己特别中意的,也应在完全理顺之前至少做满两年。没有两年以上的积累,一份工作根本谈不上有经验或者理性的认识。我并不是建议大家遇到烂工作不要放弃,而是不要轻易放弃。这中间的区别在于:你是否尝试过所有的解决方法,是否有充分的理由支持你做出放弃的决定。什么叫充分的理由?足够理性,足够全面,足够对未来的自己负责,而不是当下情绪化的藉口,也不是一言不合就辞职。想要放弃不难,难得是真正看透之后的坚定和释然。或许有人会问:如果第一份“沉浸式”工作我坚持了两三年后发现这不是我喜欢的工作,那这段经验不是白白浪费了吗?我想不能简单这么理解。看你如何对待自己的第一份“沉浸式”工作:如果你是混了两三年,那才叫白白浪费,因为你都没怎么投入怎么会有产出?如果是努力工作了两三年,最起码你的能力会有提高,如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抗压能力等,而这些能力,几乎是任何工作都需要的。无论如何,在我们走出校园的第一份“沉浸式”工作过程中,我们还未被完全定型,还可以去试错、去发掘潜力。当成为职场上的往届生,企业主招聘时看重的就是既有能力,不会再给更多的耐心和包容。然而,原生职场不健全不应该是自己放弃自己的理由。它的确决定了我们的起点,但终点去向哪里,还得由我们自己选择自己走,别让它演变成新的宿命论。

作者 | 橙全心理学院  M-EAP咨询事业群编辑 | 葱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5,245评论 6 49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749评论 3 39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0,960评论 0 35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575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668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670评论 1 294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664评论 3 41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422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864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178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340评论 1 344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015评论 5 34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646评论 3 32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265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94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261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206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