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帝国一统后最大的功臣 各项伟大制度的设计者和幕后推手
他也是帝国灭亡的帮凶,晚年失节,被骂二千多年。
他是一个时代的谋臣典范,也是现代社会经济人的前辈先驱。
他善于权谋,凭借布衣之身 逆袭一人之下。
无论他 身处哪个时代,皆是一方枭雄!
一.觉醒的青年
公元前 255年的某一天,楚国上蔡郡 有一个二十六岁的大龄青年。没有盼头的粮仓工作,对他而言,每一刻都是煎熬。
此时的李斯,正面临每个年轻人都会遇到的困境:我 该到哪去?是如同自己的祖辈那样,生于此,埋于此吗?不,他的野心不予许 他自甘平庸!最终 他听从了内心深处的呼喊,去追逐祖辈 都没有走过的路。那条布满荆棘,又看不到尽头的 权力之路!
战国末期,七雄逐鹿,如此乱世 正是英雄锋芒毕露之时!但李斯清楚 此时的自己 贸然登台 充其量 不过是个跳梁小丑!他需要为自己增添砝码,借此来撬动权力的杠杆。
所以,李斯的第一站,是楚国兰陵,这里有位当代的大师级人物,荀卿 荀老夫子!他顺利拜入荀子门下,掌握治国要义,成为世人眼中的大才!在这里,他也遇到了令他自叹不如的师弟韩非。与其辩论,也许是李斯 在兰陵 最为快乐的日子。
七年转瞬即逝,他拜别荀子,辞别韩非,明去秦志向。而韩非知道,此次一别,今后很可能是敌非友,于是送了李斯一曲:
子欲西入秦,吾将东归韩,
子勿为秦相,吾不为韩将,
子攻兮吾守,兄弟两相伤,
千般相见好,莫逢在沙场。
他不忍有一天跟好友兵戈相向,但事与愿违,韩非一语成谶。
二.初入仕途
踌躇满志的李斯 千里跋涉 终于来到秦国的都城 咸阳。可上天又跟他开了个玩笑,此时的秦国刚刚发生重大变故,秦庄襄王 嬴异人英年早逝,13岁的赢政继位。新王尚未亲政,李斯该何去何从?
轻言放弃显然不是他的风格,经过数日研察,做出了他的决定- 那就是 相邦吕不韦。此时的秦国,由三位太后与吕不韦共同监国,(继奶奶华阳太后楚系势力,亲奶奶夏太后韩系势力,生母赵太后赵氏势力,三位太后共同监国。)而吕不韦不仅与赵姬赵太后关系非比寻常,与势力强大的华阳太后也多有合作,此时秦国的政务,大都由他一人做主。李斯凭借荀子得意门生的身份,轻易谋得 吕不韦府中的舍人一职(舍人指的是门客,在战国及秦汉时期,成为实权人物的舍人是很多人一展抱负的途径。)
可李斯在府中任职没多久,他就敏锐地嗅出吕不韦和嬴政的微妙关系。嬴政想要真正亲政 必将要和吕不韦有一场权利之争,越早摆脱吕党头衔,对其仕途就越有利。于是向吕不韦表达了其亲仕嬴政的想法,希望得到其举荐。我们不知他们达成什么协易,吕不韦满足了他,李斯得以成为嬴政身边的侍卫郎。
此郎,并非单纯的宫中保安,更像是嬴政身边的护卫兼幕僚。吕不韦给了李斯机会,而能不能抓住机会,就看他的本事了。
博得领导的赏识,是一门高深的艺术。不仅需要有深刻的洞察力 能够时刻感知对方的真正需求。还需要有极好的应变能力 能跟据对方的反应 随时改变策略。
而李斯显然是这方面的好手,政作为秦国的王,自然是继承先辈的遗志,时刻铭记着扫灭六国,这便是他极好的入手点。做完分析,李斯便去接受嬴政面试了!
第一次见面,李斯暗中观察着这个比自己小21岁的年轻人,其从容的气魄令他不敢小嘘,直接进入主题。李斯细细分析了先辈秦王未能拿下六国的根本原因,而眼下六国 互相兼并,力量微弱,正是将其灭掉的最好时机。倘若让六国合纵,就算黄帝再世 也无能为力了。
李斯的言论,在嬴政看来,虽然颇为准确,但充其量 也就是一堆正确的废话,并不足以打动他。
李斯见状,便搬出其想好的计策:使其六国各自为政,离其国君臣之计,使一国之内,政见纷纷...六国诸侯名士可以以财者,厚遗之;不肯者,利剑刺之!使其斗志衰,降心大炙...
那便是派间谍,谋士过去六国,离间六国的君王和谋臣,用钱财贿赂大臣,窃取信息。忠心之臣,就派人暗杀,等其朝堂政见纷纷,丧失斗志。再派军队前往,六国唾手可得也!
嬴政听完,大喜,连喝:彩!李斯没有意外被录取了,秦国成了他施展拳脚的舞台。
三.宦海浮沉
嬴政也没有让李斯失望,委任李斯为长史,这是尚未亲政的他 能拿出的最大诚意。长史隶属于国尉,但此时的秦国国尉虚设,其实是直接听命于嬴政。此职位更像是为李斯量身打造,方便他培养间谍,去六国开展恐怖活动。
而李斯也没有给领导空画大饼,兢兢业业,政务能力极强,嬴政颇为满意。嬴政和李斯,都是善于隐忍之人,在嬴政尚未亲政的日子,他们都在默默积累自身的力量。
直到公元前238年,嬴政二十二岁,可以行冠礼了,这意味着他即将正式接管这个国家了!而有人坐不住了,长信侯嫪毐趁着嬴政举行冠礼,住宿于旧都 雍城之时,发起叛乱。而他的幕后主人是嬴政的生母赵姬赵太后,她在这个节骨眼起兵,其实并不是为了针对嬴政,而是为了除掉政治对手华阳太后,夏太后早已病死,只要这华阳太后倒台了,那这秦国便是她们母子的天下了。
不料嬴政目光长远,并不想此刻与楚国翻脸,他没有顾及母子的情分,直接派兵镇压嫪毐,嫪毐兵败被抓,夷了三族,赵姬赵太后则被软禁在雍城。相邦吕不韦也受到牵连,被嬴政问罪,隔年被罢了相。
随着吕不韦和赵姬的倒台,秦国朝中出现大量政治空白,李斯作为嬴政的亲信,自然不会被忘记,直接提拔为客卿。
但是,权力的蛋糕有限,而人的欲望无限,有人为了争夺更多的权利,挑起了一场驱逐外客的政治风暴。
四.谏逐客书
韩人郑国 是这场阴谋的导火索,郑国被韩王派来帮助秦国修筑水渠,疲秦之心当时执政的吕不韦怎会不知?但此渠作用太大,不仅可以减少秦国泾水两岸水患,还能让关中平原沃野千里,可谓一举多得,当初吕不韦权衡利弊之后便同意了!
可偏偏在吕不韦倒台时,宗室跳出来举报了郑国间谍的身份。其背后的目的大家都清楚,无非是想驱逐外客,乘机进一步扩张自身政治权利罢了。
李斯也包含在内,客卿之位还没坐热就要被驱逐出秦国。他不是轻易认命之人,急忙写了一篇《谏逐客书》,细细分析厉害关系,使嬴政幡然醒悟,立即收回成命。
宗室的阴谋没有得逞,所有外客官复原职,李斯不仅避免了秦国人才流失,同时也嬴得了外客的称赞和感激。为了嘉奖李斯,嬴政提拔他为廷尉,掌全国律法。
秦朝的廷尉,其级别按秦以后的三公九卿制度来看,属于九卿的之列,但它较同级别的官员,分量可重得多,几年后,他不仅能和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一同“上尊号”。还敢当廷上斥丞相王绾的分封制。
现在的李斯可算是一国重臣了,蔡郡时的梦想 他 算是达成了。可权利的滋味,一旦尝过,只会让人为之更加地疯狂!
五.韩非之死
公元前233年,秦准备举兵攻韩。
李斯知道自己的师弟 韩非 在韩处境并不好,其才能志向皆未得施展便有了挖韩非入秦的想法,一方面为了秦国和自己,也有成就韩非的意思,但殊不知,这只是他一厢情愿罢了。
李斯将韩非的著作推荐给嬴政,嬴政读完后,深受震撼,长叹道: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有了强烈的任用之心。
韩王受到秦国大军的威胁,为自保,便顺从秦国的意愿,派韩非入秦,意图平息这场战乱。
李斯接见了这位昔日的挚友,将嬴政的想法告诉于他,不料韩非不仅不领情,还意图离间嬴政与大臣的关系,存韩乱秦之意,极其明显。
他的意图李斯自然极其清楚,只是,他想不通,为何韩非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此举不仅阻碍了李斯的仕途,也将他们的友谊尽数耗尽
于是李斯进谏,杀掉韩非。不久,韩非死于狱中。
(“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情也。今王不用,又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法诛之。)
韩非的死,李斯难逃其咎,但这不是他的初衷。李斯认为,作为一个仕人,遇见明主,抱负得到施展,才不枉此生,韩非乃大才,却未见伯乐,着实可惜,他想成就韩非而韩非认为忠于母国,才是君子所为,帮助别国攻打自己的国家,为他所不齿。
信念不同,多说无益,只能用鲜血表明各自的立场
当时李斯离开兰陵,韩非的那首送别曲,竟成了他们再见时的绝唱!
六.郡县制
公元前221年,随着齐国的都城临淄 被秦兵打破,正式宣告六国尽数灭亡。500年的动荡纷争就此终结,统一已知范围内所有文明的伟业 在嬴政的手里实现了。
可这份喜悦并没有持续多久,这位胜利者便深陷忧虑之中。
如何最快速有效地管理这个拥有不同文化,不同生活方式的庞大帝国?如何让六国的子民心悦诚服地接受秦人身份?
这些问题是如此地急迫和重要,以至于嬴政将它拿到早朝与群臣决议!第一个议题便是:如何管理这个国家?是周时的分封制 还是秦国的县制。
丞相王绾首先站出来,建议沿用分封制,理由是像原属燕,楚,齐的土地离秦地太远了,
不设立封国 极难管理。
嬴政没有表态,只是静静地等待。掌管帝国律法的廷尉 李斯知道该上场了,他反驳道
文王武王分封天下 给自己的宗室,可几代下来 便形成了 春秋战国诸侯相互攻击兼并的局面,天下动荡不安的根源正是来自分封制呀。
而看秦国,100多年前,商君变法,推行县制,权归中央。国家迅速发展,兵强马壮,秦国这才有了击败六国的实力呀。然后李斯拿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那便是“郡县制”,商鞅的“县制”的升级版。
依据秦帝国现有的疆域,将其划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县下设乡,并用三公九卿制来辅助管理帝国,借此将天下之权 收归中央。皇权的力量可以通过 郡 县 乡三级,渗透到社会的各个空间,嬴政可以随心所欲地控制全国每一处土地。
毫无疑问,李斯的提议正是嬴政想要的, 不禁 大喝一声“彩”。这次的朝议,是华夏历史的一次重大转折,一个不再依靠血缘,而通过从外部选拔聘用人才来管理国家的方式-官僚制度,就此诞生了。
这个制度影响了中华二千多年,乃至现在我们的社会,也有它深深的烙印!
商君变法,以身死换来一个强大的秦国,而如今李斯追随了他的脚步,其先公后私的政治忠诚,这也赢得了嬴政对他的信任和加以重用!同年,李斯升任丞相,一举踏入仕途的巅峰了!
七.统一文字
仅仅一个郡县制的确立,并不足以让嬴政 安枕无忧,眼下的帝国,前途仍是一片混沌。秦国几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踏破了六国,并没有足够多时间来同化新的子民。
他们的头颅依旧高昂,他们不满被强行安上的秦人身份,反秦复国的暴动时有发生。嬴政明白还有一场更为持久的硬仗要打,那便是征服六国的人心。
而这在当时,是极其困难的。因为文化差异极大,原先六国各自为政,各国百姓之间沟通交流闭塞。嬴政想要天下归心,让百姓回归正常生活。首先要做的便是,让国家的政令迅速被理解和实施,而目前遇到的最大的阻碍,是文字。
同样一个字,各个地方的写法有极大的差异。帝国的法律,要翻译多种版本才能被读懂,极为不便。李斯便建议,统一文字,嬴政欣然同意。
李斯以秦国文字为基础,参考六国文字,创造出一种笔画略简的新文字-“秦篆”也称小篆,作为官方文字。同时,李斯、赵高和胡毋敬还用小篆编写《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定为文字范本,作为学习材料。
小篆虽已减少了四分之一先秦大篆的书写笔画,但还是相对繁琐,于是还采用了便于书写的隶书,作为日用文字。但到了汉朝,隶书因其简便性被世人所推崇,而小篆则逐渐衰落,到了西汉末期几乎被遗忘。可见追求简洁 并不是现代人才有的特点。
文字的统一,是嬴政极为成功的一步棋,它不仅方便了帝国的治理,也进一步消除了原各国人民文化的隔阂,更促进了华夏文明的交融绽放。
除了统一文字,秦帝国还做了两件意义同样重大的措施-那便是 车同轨和统一度量衡。车同轨让全国的车马有了统一标准,马车两个轮子间隔统一为六尺。别看这项措施如此简单,在当时意义可相当重大。
当时的马路可都是土路,不同轴距的马车,压出的沟壑宽度各不相同。古代木质的车轮减震性极差,在坑坑洼洼的地段几下就颠坏了。一条路上车辙凌乱,马车几乎是无法通行的。无论打仗的粮草运输,还是百姓的出行或商贸活动,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而车同轴很大程度改善了这个弊端。它无异于彻底解放了全国的运输能力,意义重大!
而统一度量衡的分量,可不下于车同轨(“度”指“尺”,计量长短。“量”指“斗”,计量容积。“衡”指“秤”,测量重量)。当时的粮食不仅作为国家主要的税收来源,同时也充当货币使用。而各国度量的标准不一样,你用镑,我用斤,你说一磅等于我一斤,我怎么感觉 你在欺骗我呢!
类似的换算成了大问题,官员收税和百姓商贸成了难题。而度量衡的统一,让这个棘手的问题迎刃而解,不仅盘活了全国经济,也创造了一个公平公正的交易环境,间接赢得了人心。
历史上曾多次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但最终都是分久必合的局面,因为嬴政早就在这片土地上,注入了大统一的基因。
这尊定了他千古一帝的地位,后世喜欢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拿来比较,而现实是,他们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选手。
八.焚书的背后
公元前213年,李斯焚毁掉 百姓手中百家书,并规定三十日内 没有主动上交 被发现的 一律处以肉刑(刀刺面,四年筑城劳役)!
为何聪明一世的李斯,会想出这等极端野蛮的政策?
明面上,导火索是博士淳于越的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
他不仅质疑郡县制可行性,还说谋臣是在阿谀奉承!要知道,嬴政与李斯对这套中央集权,以法治国的理论是极为自信的,为之付出了极大的努力,而现在有人跳出来说它一文不值!两人自然是不能容忍的。
李斯立即给予反击:“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
如今天下已定,百姓就应该致力于农工生产,读书人就应该学习法令刑禁。而你们这些迂腐的儒生却只知道借古讽今,迷惑老百姓的视听,正是如今天下混乱的根源呀”
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令到满三十日弗去,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欲学者,以吏为师。
进而建议嬴政焚烧掉百家的学说,控制言论,从而让帝国思想统一。嬴政同意了,于是百姓手中的书籍几乎被烧尽,只留秦史,医药,卜筮,种树等书籍!
为何会采取这等极端手法控制言论呢?其实只要了解当时朝政的治国风气,便不难理解了。
当初韩非虽然身死,但这不影响嬴政对其推崇,他的著作被拿来实践,融为秦法的一部分,将相大臣,王侯公子,人人开口不说几句韩非的学说,就显得很没水平。
读过韩非的著作,便知他是愚民、弱民的践行者。
古者黔首悗密蠢愚,故可以虚名取也。今民儇诇智慧,欲自用,不听上。-《忠孝》
在《忠孝》篇中,韩非讲:上古之民好糊弄,随便鼓动几句就去流血、流汗。而今天的百姓有了智慧,懂得为自己的利益盘算,不肯听从君主的命令。他不认为百姓需要有太多想法,太聪明了不好管理!
他《五蠹》 中,更是提出:国家里的这五种人,是需要清除的。这五种人是:学者(相当于战国末期的儒家)、言谈者(相当于纵横家)、带剑者(相当于游侠)、工商之民(商人和拥有各种技艺的人)和患御者(害怕承担耕役而去充当贵族的门客或权力掮客的人)。
这些人或聚众讲学,或游走四方,他们有知识,也有资源,还懂得社会体制的运作规则,这些人影响了国家的管理运行,需要清除掉!韩非子把他们合称“五蠹”,即五种会蛀蚀树心的虫子。
在这样背景下,李斯会做出焚书的举措,便不难理解了!
可是此次焚书,几乎将先秦重大典籍全部付之一炬,虽说宫中尚有备份,但被后来的项羽一把火烧掉,可谓是中华文化史的一次巨大灾难!
而事实证明,愚民政策这剂猛药并没有能挽救这个已经生病的帝国,反而成了它灭亡后世人诟病的把柄!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唐 章碣《焚书坑》
九.失足千古恨
公元210年,嬴政第五次巡游天下,而这次,他直接病死沙丘。嬴政的离去,让李斯的身后从此没了坚实的护盾。
世人大都苦于求不得,而李斯却败于放不下。他害怕重蹈商君的覆辙,他害怕自己努力一生得来的 化为乌有。刻在人性中的利己主义 让他选择了跟赵高同流合污。这也许是他一生中,最后悔的一个决定!
沙丘政变后,胡亥上位,然而这位年轻的皇帝,并没有掌控这个帝国的能力,一个个隐藏在深处的矛盾被激发,各地起义的号角接连响起,帝国顷刻间便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此时的李斯,虽说他违背了嬴政的旨意,但还是极力挽救这个帝国。在他的支持下,少府章邯挑起平乱的重任,倒也能勉强镇压叛乱。
可是肆意妄为的赵高,在他的眼里只有权力与野心,哪管什么国家大义。而你丞相李斯,挡着我路了!
李斯中了赵高的计,被诬告伙同儿子李由企图谋反,胡亥信以为真,将李斯下狱。
求生欲极强的李斯自然不会坐以待毙,要知道他不仅是一流的政客,更是一流的文人,他一生有过三次有名的上书,每一篇都是先秦传世的名篇。
第一篇是秦王政十年,秦下令驱逐外客,正是他的《谏逐客书》让嬴政收回成命,自己仕途更上一层楼。
第二次上书是胡亥拒绝李斯轻徭薄赋的建议,并扬言要追究他儿子勾结盗贼的罪名,他上书《奏请二世行督责书》,博得二世欢心,侥幸逃过一劫。
而这最后一次,便是《狱中上书》了。可是,这次李斯遇到的,是阴谋高深、手段老辣的赵高,赵高不露声色地将上书扣留在自己手中,并且派亲信假冒御史复审李斯,李斯申辩却招来一次次无情的殴打,直到不再辩解才让真的御史到来。御史将李斯认罪的供词上奏给胡亥,最后,李斯不仅身遭五刑,还被夷灭三族。
临死前的李斯才幡然醒悟,人追求自己的信念没有问题,但前提要遵守道德和正义。他不该为了自己的前程,与赵高狼狈为奸!他也明白了为何韩非宁愿以身殉道 也不接受荣华富贵,因为他有坚定的信仰呀!
随着李斯的倒下,帝国最后的将军章邯也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在向朝廷求救无果后,无奈率20万大军投降于项羽,帝国宛如梁柱尽毁的大厦,轰然倒塌已成定局!
十.功过是非
从历史遗留的痕迹,我们慢慢读懂了李斯。
他性格坚韧,为了谋得权利 能沉心苦学七年 终成大才,陪伴祖龙蛰伏八年 仕途 初显峥嵘。
他才华横溢,文采书法皆是一流,帝国玉玺亦出自他手。
他精致利己,为了仕途,挚友韩非成了刀下亡魂,为了保住权利,不惜篡改遗诏。
他求生欲极强,遭遇危机,临危三次上书,倘若不是赵高,未必不能转危为安。
他一生追逐权利,最终却也被权利所吞噬!
他是改变中华历史的人,废分封,立郡县,统一文字...哪一样不让人居功自傲?
有人把他视为寒门翻身逆袭的榜样,
有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大骂他奸臣,
也有人认为他促进了华夏繁荣 称赞他为千古一相,
这就是李斯,一个充满争议的 帝国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