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读元稹二十四节气诗之谷雨,山川黛色,谷雨春光,情感饱满深沉
最喜欢元稹二十四节气诗中的谷雨,不为别的,就为那浓浓的绿意,带着极度的润泽和饱满。
谷雨是农历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春天不是完结,而是走向更浓墨重彩的深处,因为不是雨生百草,是雨生百谷,那春天已经从草根渗透到每个树木,晚春之雨,每颗植物的骨干里,爆发出最惊人的能量,树果迅速坐果膨大,池塘一夜萍生荷长,而正是重要粮食谷物,落地播种插秧的好季节。如此丰沛富丽,晚春之花的牡丹,带雨而开。
“谷雨春光晓,山川黛色青。
叶间鸣戴胜,泽水长浮萍。
暖屋生蚕蚁,喧风引麦葶。
鸣鳩徒拂羽,信矣不堪听。”唐朝元稹《咏廿四气诗·谷雨三月中》
晚春别有一种让人欢喜的沉静,喧嚣的花事曾经搅动人们的心情,飞扬,浪漫,患得患失,而此时都已经沉淀。有人说三月是伤感的季节,但说这话的人多半是矫情。失去了花的热闹,你收获得是润泽而有层次的生命之绿呀。
元稹在写下谷雨时,仿佛是春雨开晴的早晨,推开窗户,喝了一口润泽在心田的春茶。
“谷雨春光晓,山川黛色青。”
谷雨温暖湿润,天上流云游走,空气潮湿,却又不冷。那远山在微阴的地平线上,山色比早春仲春更加不同,那是一种滋润的黛青色,这是草木经过两个多月的蓬勃生长,呈现出的深绿,在润泽的空气中,有着青深的颜色。如果天空背景是美女润泽的肌肤,那远山就是最青春美女的眉毛,透发出青春却沉静的色彩。所以,远山如黛,眉如青黛,同样是对水灵青春女子的赞美。
我相信他写下这句诗后,站在窗户边看了很久。让内心那种喜悦,如巨大的春水涟漪,一阵阵在心湖摇荡。这是最成熟最饱满的春天呀!
“叶间鸣戴胜,泽水长浮萍。”
这是绿意森森的季节,绿色已经立体化到所有的林木之梢,连最晚的合欢树,杉树也已经展开了羽叶,桃李梅杏结果,樱桃开始成熟。这绿色是立体的,全方位的。
这个时节,有最美丽的戴胜鸟在树林间出没。
这是山林的凤凰鸟,它们头上长着凤冠一样华丽的羽毛,它们是树林的王者和仙女。“戴胜”许多现代人不知道什么意思,这就是古代所说的戴着花环和凤冠呀!它们是绿色树林的仙意精灵,将晚春的绿当做了绝美的舞台和背景,翩翩起舞,点燃了视觉和听觉的惊艳和美。
让我们眼睛滑过丛林,那春水比从前更绿更浓稠,你看,你看,柳絮落后的沼泽水面,绿萍生长,藕叶出水。
“暖屋生蚕蚁,暄风引麦葶。”
这是万物茁壮生长的好季节,农民怎么会闲着。那农家小屋子里,有专门的蚕室,此时蚕宝宝已经出来了,听,那沙沙声,是它们在啃食桑叶。蚕丝是古代重要的服装原材料,蚕代表着这一年的衣服。
而农田里麦苗抽蕙,那风吹来麦花的香气。这是预示着秋天的丰收,代表着人类所需要的食物呀。
三月是农业重要的时段,风调雨顺,雨水丰沛才是一年丰足的基础。谷雨,谷雨,就这两个字,就让人生出多少沉甸甸的希望啊。
“鸣鸩徒拂羽,信矣不堪听。”
这里的鸣鸩,是指杜鹃鸟。又叫做布谷。这种鸟因为晚春谷雨之后,气温上升,往往夜晚也能听到它们的叫声。
有人听到了布谷布谷的催重谷物的声音,有人听到了是亡国的蜀君望帝,回家的哀鸣“不如归去。”
你愿意相信哪种呢?
在元稹这首诗里,继承了古老关于谷雨的物候表述。
谷雨三候“萍始生,杜鹃叫,戴胜鸟降临在桑间绿树“。但是他又是以深沉的感情来描写谷雨时节山川农业之美,让人享受诗美的同时,普及了当时所能掌握的节气知识。人们走进他的诗,仿佛走进了森系的晚春,山川黛色,谷雨春光,情感饱满深沉。
这是元稹和白居易一样,出身寒微,对着土地和人民有着深沉的爱,在他短暂的做宰相期间,重视农业,用自己的深情智慧和当时的农业节气科学相结合,以诗的形式对全国发行的节气诗历,指导农业生产,普及节气知识,引导人们热爱大好河山和中华文明。
那么很多人会问,为什么这首诗里,没有出现牡丹?因为牡丹唐朝就是国花,且谷雨开放呀,这么美丽的节气诗,为什么,没有留给牡丹一席之地?
这里有几个原因。
一,牡丹是唐朝国花不假,但是牡丹广泛成为市民之花还是在中唐和晚唐之后。唐玄宗时代,牡丹还叫做木芍药,只是流行在贵族庭院当中。真正长安洛阳大街小巷都种牡丹,是在晚唐。而且牡丹是在当时是有地域限制,以长安洛阳为胜,不是所有的地方,在谷雨时节,都能看到牡丹花。
二,牡丹以人工种植培育为主,虽然富丽,但是真的不够天然。因为天然的牡丹,只集中在温度适合的少数山林。经过唐朝和宋朝的开发,现在野生牡丹已经绝迹。
三,元稹的节气诗是针对更广大区域的民众发表的,里面的内容更加有普适性,更适合大多数地区。
三,元稹并不特别喜欢牡丹花。这或者和他的成长阅历有关。在元稹时代,牡丹是富丽贵族之花,而元稹一生,为权贵压制,他对于权贵的那种骄奢的愤恨比白居易强烈。
在他流传下来不多的牡丹诗里,他是这样写牡丹。
“繁绿阴全合,衰红展渐难。
风光一抬举,犹得暂时看。”元稹《牡丹二首》其一
他说牡丹是在晚春时候,绿意盎然时节开花,这个时候并不是开花的好季节。正是因为被各种外在的条件抬举,所以才能养眼。
他的这首诗实际是站在自然朴素的观点看待牡丹花。没有人工特意的推高和养护,牡丹真的能够绚烂吗?这种评论是犀利的。他认为牡丹虽好,不是天然之花。
在这首对全国推广的谷雨节气诗里,不加牡丹,是一种在传播上负责的态度。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