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即使面对同样的事物,每个人的感知是不同的。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同剪西窗,却话巴山夜雨时。”这讲的是因为看到雨而思念远方的爱人。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的这首诗题目就叫做《春夜喜雨》,作者因雨而感到欣喜。
“屋漏偏逢连夜雨”,谁遇到这雨都难免愁眉不展。
也就是说,我们虽然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但是面对同一个环境,每个人脑子里构建的那副“世界”的图画是不同的,每个人心里都呈现着一个独特的世界。
《维摩诘经》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弟子舍利弗听了佛的一段说法后心生疑惑,他说:既然你老人家说心净则佛土净了,那这个世界咋这么不净呢?难道是你老人家心不净吗?佛祖听罢就批了舍利弗一顿,说你小子真逗,这完全是你自己的问题,怎么能怪我?他说“舍利弗,众生罪故,不见如来国土严净,非如来咎。舍利弗,我此土净,而汝不见”。
然后呢,一位叫螺髻梵王的也出来作证了,他说是呀,我看这个世界真的是庄严清净呢。可是舍利弗还是嘴硬,死活不承认,他说“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棘砂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
最后还是这位螺髻梵王一语道破,他说“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他的意思是说,这位小同学,你之所以看不见佛土清净,是因为你没有佛的智慧,有分别心,你站在你自己那个狭隘的角度看世界,当然跟我们看到的是不同的了。
大家都长着一样的眼睛,一样的耳朵,但我们感知到的世界竟是如此的不同。现代心理学也认为,我们对外在世界的认识,不是一个简单的直观映射,而是一个自我构建的结果,这其中带着我们的经验,感情、欲望等等。
原来我们不只感知不到世界的全部,就是对于大家能共同感知到的那部分,每个人“看”到的都不一样啊。故曰:世界非世界。
呜呼哀哉,烧脑吧?此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