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节课的末尾,我们留下了一个问题,回想一下,你做了什么事情,让你的问题维持不变?
你可能想不到,因为你觉得你做的都是解决问题的事情。
比如新年开始,你制定好了一整年的计划,这是在解决问题,可是到年底了,计划没有完成,怎么办?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你再制定下一年的计划。
夏天要来了,你发誓一定要减肥,所以你开始节食,这是在解决问题,但是过了一阵子又忍不住,开始大吃大喝,。怎么办?你又开始节食。
我们常常认为,改变跟意志力有关,问题出在不能坚持下去,只要有足够的意志力,把这些改变的动作坚持下去,就可以达成长期的改变了。
我要告诉你的是,这些改变的方向,从一开始就错了,你根本就坚持不下去。
理论
首先我们学习两个关于改变的概念:第一序改变和第二序改变。
第一序改变,指的是一个东西的状态改变了。
一辆车是停着的,我把它启动了,这是第一序改变。我这个假期每天都在玩,不想写作业,现在假期快结束了,我必须得开始写,这也是第一次改变。我对另一半不够关心,从今天开始,要对他好一点,这还是第一序改变。
第一序改变的特点是,这个东西或者这个人没变,只是从a状态切换到了b状态。
第二序改变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东西或者这个人,本身发生了变化。
比如说我们把这辆汽车拆了,改成一辆汽垫船,比如说,我彻底变成一个勤快自律的人,假期一开始就自觉完成作业,比如说我彻底变成一个体贴的人,自然而然的关心伴侣,这些都是第二序改变。
总的来说,第二序改变比第一序改变更难。
比如说我们按电灯开关,让它亮了,这是第一序改变,小孩子都能做到,但是如果我们要改变灯光亮的模式,把它从开关控制变成声控,那就要了解它的内在构造,重新组装线路,不只是改变它的状态,而是改造这个东西本身,那就需要一个工程师来完成。
很多时候我们想要实现的是第二序改变,也就是改变我这个人,但是我们往往用第一序改变的方法。
就好像我们想要改造一个电灯的线路,却让一个小孩子反复的按开关,这样的话再怎么按都是不会有用的。
比如说我想变成一个勤快自律的人,这是第二序的改变,但我用的方法是什么呢?我跟自己说不玩游戏了,我现在就开始写作业,OK,我可以做到,但这是第一序的改变。
为什么?因为我改变的模式没有变,我为什么想改变自己?因为我对自己积累了很多的不满,而每当我开始写作业的时候,我就觉得好一点了,没有那么不满了,等我再坚持一次,不满就更少了一点,总有一个时刻,我会对自己说:差不多了,我对自己满意了,我可以犒劳自己去打游戏了。
我们常常试图用第一序改变的方法,试图促成第二次改变,这可能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困境。
再比如,一个妈妈觉得自己的孩子不自信,她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不断地鼓励这个孩子,这是第一序的改变。奇怪的是,这个孩子始终不自信,他觉得:因为我从来没有靠自己解决过问题,都是在妈妈的鼓励下才能解决。所以我们看到,靠妈妈的不断鼓励才能解决问题,这就导致了孩子不自信的问题始终存在。
这就是,越变,越不变。
事实上,我们有很多自以为是在解决问题的行为、目标、计划,像是在督促自己或者对方变好,短期内也确实有效,但长期来看,恰恰是导致问题周而复始循环的重要因素。
结语
也许你已经发现了,平时一次又一次解决问题的行为,刚好又维持了这个问题周而复始的出现。
如果持续在第一序改变上发力,却维持了第二序的不变,那么到底该怎么做才能促成第二序的根本改变呢?下一节课我们将解答这个问题。
以上内容为《李松蔚:认知思维16讲,破除阻挡你改变的16个思维》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