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在一生中都要用自己的行动回答两个问题,一个是如何做事,一个是如何做人,而且决定人生成败的三分在做事,七分在做人。所以我们不仅要踏踏实实地做事,更重要、更带有根本性的还是要堂堂正正地做人。
堂堂正正地做人,就要注重个人修养,固守人格尊严。良好的修养,高尚的人格,体现在诚实待人、公道正派的实际行动中。可以说,做一个有德的人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很难设想,一个心术不正,品行不端、无德无能的人能把本职工作做好。
重人格、重品行、重修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早已成为我国历代仁人志士的人生追求。关于做人,孔子的主张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这里讲的礼,是周礼,是封建礼教,这是他的历史局限性。但如果把“礼”换成行为准则,对于每个人来说,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关于如何做人的至理名言,至今仍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也值得汲取和借鉴。
究竟怎样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对这个问题分析得最透彻、最深刻、最全面的还是毛泽东同志。他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做人主张,那就是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所谓“高尚的人”,就是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情操的人。所谓“纯粹的人”,就是彻底地摆脱了动物本性,能够把自己的欲望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的人。如果“什么说不出口的话都敢说,什么见不得人的事都敢做,而且还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就算不上是“纯粹的人”。所谓“有道德的人”,就是注重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的人。所谓“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就是光明磊落、公道正派、落落大方、襟怀坦荡的人。
有人根据处理公与私问题的不同态度将人划分成六种,即:“大公无私为圣人,公而忘私为贤人,先公后私为好人,有公有私为常人,先私后公为小人,损公肥私为罪人。”按这种划分,虽然大多数人不够格成为“圣人”或“贤人”,但起码也应做一个先公后私的“好人”,总不能去做那种先私后公的“小人”,更不能去做那种损公肥私的“罪人”。
一个人从事职业范围内的工作是他的主业,要干好这个主业,需要在业余时间内做许多次要的工作。否则,他在主业上是干不好的。因此,不能把业余时间全放在玩乐和讲钱、讲吃、讲穿上,而应当把业余时间多用于学习,以便在工作中做出创造性的成绩来。
昨天已经过去,明天尚属未知。你所能把握住的便是今天,一个人能永远把握住今天,就无疑地把握住了未来,也就把握住了自己一生的命运。一个有志的人,应当把自己的任何过去都看得严重一些,即使念错一个字,也不放松。那么就有理由相信,这样不仅促使自己的事业不断前进,同时也培养了自己严以责己的优秀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