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生活将进十年了,现在想起刚到德国的那段日子,仍记忆犹新。
刚到德国时是秋天,在德国南部的一个小镇上,经历了各种不适应。其中的三大不适应,我认为不仅是到德国的人,大部分出国的人都会遇到吧。
饮食不适应。在家乡三餐都吃热的,我喜欢早餐吃米线,中午吃米线,晚上我还想吃米线。但到了德国,没有米线可吃,只能跟着德国人早上吃面包,中午吃意面或水煮土豆,晚上再吃面包。
面包对德国人来说再重要不过了,面包德语叫Brot, 有个词叫Abendbrot,晚上面包,就是晚饭的意思。我们国内常见的那种面包,用精细面粉做的,松软并且微带甜味的,在德国人眼里不属于面包,属于糕点。德式面包是不加糖的,以全麦为佳。吃的时候切片,抹黄油,果酱或奶酪等。
到现在我仍无法天天吃面包,偶尔吃一吃还可以。至于意面和土豆,我可以煮了之后拌辣酱吃。我有个德国朋友特别痴迷吃意面。她煮好面条之后,拌上番茄酱,再加一堆奶酪。我称她的意面是喜马拉雅山。如果我煮意面,那就放蔬菜和辣酱。
中国胃始终是中国胃,不必勉强去吃西餐。现在各国亚超和中餐馆遍地开花,我们中国人在外也能常吃中餐。
气候不适应。我的家乡一年四季变化不大。德国四季分明,好处是让我体验到四季各有个的美。到了德国我第一次体验到冬天大雪覆盖的空灵,感到春来的喜悦与正能量,夏日的炎热,以及秋天如童话般的绚烂。
但坏处是,德国的冬天好漫长,九月末天气就变冷,天黑得早,一直到三月末才变暖,日子变长。这中间六个月,简直是在熬。最难熬的是一月二月,日子短,到处灰蒙蒙的,许多人在冬天得季节性抑郁。
我现在应对冬天的方式就是多储备热饮,如德国温酒,可可粉。沐浴香露,蜡烛,温馨的灯光不可少。跑步,会友等社交也不能缺。总之,又冷又黑的冬天,就要用温暖,光明和运动去应对。
人际交往不适应。国内是浸泡式的人际交往,就算不用你主动,你都自然而然地浸泡其中。每天你都会和人产生互动,在家有家人,室友,电话,网友。出门可以见朋友。而在德国,一是人生地不熟,二是德国人喜欢各自为政,同事之间下了班,各回各家,往往没有私交;邻里之间,往往也就隔着篱笆礼貌性地打个招呼,不必非要熟起来。
总体而言,我们中国人倾向集体行动,对个人的隐私注重还不够;而德国人倾向于个人主义,特别重视个人隐私。
到了德国,不善于主动的人在人际关系上会不适应。因为在国内不用你主动,别人都会找到你,约你一起玩;到了德国,在家等着别人约你可能要等好久。
初到德国的留学生中间会有这样的现象:要么抱团取暖,四五个人甚至十几个人一伙,在自己的小圈子里生活,继续天天讲中文。要么可能孤独一人,好几天都不说话了,因为没有见朋友。
那么,在德国,认识人,交朋友的方式是什么呢?我认为可以参加兴趣小组,比如柏林就有各种学习和兴趣小组:参观博物馆小组,跑步团,德语学习小组,杂技团等。此外还可以参加志愿者组织,在那里认识热心的人。至于参加私人派对等就更不用说了。
九九在德国系列文章中我会继续介绍关于德国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以及自己的亲身体验,如果你感兴趣,请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