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守恒定律是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提出的,验证这个定律的却是法国科学家拉瓦锡,他通过大量的定量试验和分析,发现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因此质量守恒定律也被称为物质不灭定律。 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实践,哲学的研究方法又是什么呢?哲学研究的方法是思辨:演绎式思辨,归纳式思辨和顿悟式思辨,一般来说不适合于实证性的实验研究。如果科学的实践方法与哲学的思辨方法结合,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 既然物质是守恒的,那么时间、精力、成就也可以“秤一秤”了。 人参与社会的日常活动,犹如一种物质参与到其他物质之中,人的纯度有多少?温度是多少?投入多少分量?与哪些物质共同作用?相信每一个参数发生变化,得到的结果就大不相同。 人若是明白自己可以被量化,他的注意力就会聚焦到如何提纯自己,而不是时时处处地抱怨世事不公。同样的,当他知道自己的成分,就不会时时处处想突出自己,大多数情况下,换一个纯度更高的,甚至用另一种物质替换,往往会推动实验取得革命性的进展。 通常,加温会令反应速度加快,如果参与的物质自带热度,就能省掉一些燃料费,冷冰冰的人不大受欢迎,喜欢对别人评头论足的人,更加令人讨厌。杂质会消耗能量,还可能会引爆试管,甚至炸毁实验室,负面思维就是含杂质的不合格物质,它们导致人的性能既敏感又激烈,这种物质应该在熔炉里提炼,而不应该出现在实验室里。 投入多少产出多少,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看到别人取得成果,先想想别人投入了多少?胜出是金字塔尖上的一点点,庞大的地基花费了多少精力是难以想象的。更重要的是,你与哪些物质在一起?没有人可以自己成就什么,他需要与别人配伍。同样的物质,在不同的科学家手里就有不同的发现,人还要耐得住寂寞,等待被正确的人带到正确的实验室,在正确的条件下被发现。 如果可以,请随时用天平秤一秤,你是谁?你在哪里?你与谁在一起?遇见伯乐需要运气,但至少,你得时常掂量掂量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