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最近发现班上的一个娃处于一种学习捉襟见肘的状态,英语作业老是顾不上写,要么是写一半,要么是书上自己写满了一些没教的单词。照常理来说,他英语底子不错,还曾进过英语单科年级前三,我也时时鼓励他戒骄戒躁,情况不应该如此啊。
于是乎,我平时走看班级的时候就多留心他的情况,一次走看发现他桌上摆了一本托福的词汇书;又有一次,我看到他理科草稿本上写满了单词;后来我发现他常常上英语课的时候埋头自己做自己的事儿。似乎我心里已经知晓他最近行为的原因了,我很想帮助他,于是便和他聊了聊。
他告诉我,他最近疯狂的在准备托福,兼顾到学校的学习,这种学习的挣扎,两者都想兼顾好,高中学习时间节奏又紧张,难免令他难受。
之前对于他不完成作业,责备他自满骄傲,我心里不觉得有些内疚。勇敢的向他表达自己的不了解情况之后,我继续和他进行接下来的沟通。
我企图问他学习托福的目的,他的答案毫无疑问,出国。我接着追问,那你出国是为了干嘛,国内教育也挺好的。
他的回答是,不是因为自己崇洋媚外,而是因为出国读书,可以上国外很好的大学,最后学成归来,可以找到一份很体面薪资很高的工作。他加重了对于薪资这两个词的重音,似乎他很在乎工作给他的报酬。
我内心对于他这个回答颇感意外,一个娃娃对报酬竟如此在乎,要知道他的家庭应该不会让他面对经济上的窘境,这种心理学上的刺激与反应不存在啊。但我很明显的感觉到,他似乎还有什么没有说完。
我继续追问,那你觉得多少工资是你心里满意对我呢?他的回答干脆利落,至少是得比比我父母高吧。
没想到他的回答竟然以父母的工资作为参照物,估计这也是他最为了解的吧。
(二)
今年暑假我让班上的娃娃们做了一次职业体验或者访谈,我的主要想法还是想让他们走进较为真实的社会去体验不用的职业,体验职业所需的专业,还为了让他们能够感受社会对于人才的不同要求,拥有正确看待社会的价值观。但殊不知,孩子们开始理解工作,但于此同时,也将工作默默进行了划分。
我接连随机问了班上几个娃娃,问他们觉得自己体验的工作怎么样?得到的回答让我既惊讶,又有点早知会如此。惊讶的是,他们的划分标准是,他们都根据工作的工资多少来判别工作的好与不好。早知会如此,是之前从他们的体验感悟中,看到的,他们屡屡提到了这份工作的报酬过低,自己要加倍读书,以此获得教育和知识,靠知识致富。
就这一点,工作与报酬,这使得我不禁琢磨起了我自己的工作来。如果说,付出和收获是成正比的话,那教师的工资很明显就是个悖论。令我们黯然神伤的悖论。
但我一直都觉得,唯金钱划分工作等级的观点,在这样一群稚嫩的小可爱们生根发芽的话,那以后得有多少人为了工作而无可奈可的敷衍,甚至于违背自己的心残喘的活在工作当中,仅仅是为了工作的物质价值。
似乎这样的千禧一代,天天低头埋首,恐怕工资到账那一天,才些许看见些笑颜,少了太多工作的情趣了。不愿见此番场景于我的学生身上发生。
(三)
工作,如果我要与学生谈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我深知自己谈不好,为什么?因为我每个月也翘首盼望着10号发工资日子的来临。我怕跟学生讲没有说服力,连我自己都没办法说服我自己的东西,我是不会讲与学生的。
诚然,工作之所以每个社会人都需要,是因为它用劳动力换取了等价交换物---钱,钱又可以购买人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所以工作提供了生活必需品,是生活物资供给的必要条件。但倘若,我们只拥有的是工作的物质价值,那么我们在吃饱喝足之余,在解决温饱之余,工作何以具有令我们有继续专注的吸引力呢?
这个社会有极少部分人会说:工作令我快乐,让我乐在其中,钱多钱少无所谓了,我做得很快乐。
答案毋庸置疑,是工作的精神价值。
回过头来,我把那位小孩儿叫了出来,告诉他,工作不管是它的货币价值几何,要想一直持续下去,有活力的持续下去,那必然是要去找寻这份工作背后带给你的激情,那份你当初视死忽如归要选择的工作时坚持与初心。倘若这份工作的价值与努力并不对等,也不觉然的那份全力以赴。
我跟那位孩子说,我还暂时没有在自己的工作中找到那份奋不顾身的激情,更多的是责任感,但我希望他能够找到,然后满心欢喜的将激情进行到底。
PS:这或许是我满心的欢喜吧,激情算不上,不过为母也太老了些,为姐,为朋友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