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4.11 星期一 晴
今天有特别值得记录的两件事。我把它们分别称为“妈妈女儿的心灵沟通”和“尽职尽责的小组长”。
午休后,你正伏案练字,突然就拿了你积累的好词句给我看。我说突然,是因为你原本就是低调无争的性格,而且又到了喜欢保留自己小秘密的年龄。这般主动,必是极喜欢那些文字无疑了。我认真看了看,嘴角漾起淡淡的笑。有《诗经》的“静女其姝”片断;有“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有“山笼云雾水笼烟……”;也有一些蕴含哲理性的文字……
“Kathy,你有没有发现咱俩的审美越来越一致?这些也都是我喜欢的……”
“我就是觉得这些文字太美了!尤其是古风文学。老妈,你真的喜欢吗?”
“当然啦!要不然你去我的简书或者朋友圈,搜索一下关键词,这些文案我都用过。有一些我都进行了‘篡改'……”
(果然搜到了我曾经的文案。我和美女同事在学校的蔷薇下拍照,我把"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改为“静女其姝,俟我蔷薇下……”;把老家的山水景致,描述成“远山笼淡烟,近泉水潺潺”;把我写亲子日记的日常概括为“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哈哈哈,我知道你是唐诗大挪移第一高手。你怎么啥也移花节目啊?”
“唐诗,我那是脑子生锈了,背串了。好的经典,我们是不能随意改变的。尤其像你这个年纪,属于知识积累阶段,必须原文背诵。一旦背串了,那可不是大挪移那么简单呀……”
“我懂。”
“ 好的文字,和花一样,有醉人的香气,只需轻轻一嗅,便可将灵魂安放……我们以后多多切磋呀。”
和你进行一番这样的交流,有一种“半窗一几,远兴闲思,天地何其寥阔也”的味道。美!
下午网课结束后,你兴冲冲地跑来问我,手机里都有你哪些同学家长的朋友圈。我看了看,尴尬地说也没几个。我以为你是有什么事需要咨询你的同学。后来,我才搞清楚,原来是班主任王老师,为了便于班级管理和教学,把你们班同学分成了几个小组。小组长负责建群,帮老师分担提醒学生上课、完成作业等事宜。你作为组长,就把这件事作为了今天的第一要务。一番操作后,还差两个同学没有进群。于是你采用了间接邀请的方式,如找同学拉同学,或者申请通过该同学家长的朋友圈,让叔叔阿姨再拉孩子进去。在等待的期间,你说“老师在课堂上布置的任务,我们有责任快速高效完成。即便有一个同学没有进群,我也要想办法让他快点进来。只是这个同学有些磨蹭,我没办法在第一时间内让老师放心。”其实你已经做得很好了。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在你和组内的同学都不是网上朋友的条件下,就能搞定这件事。说明你动脑思考了,也说明你是一个尽职尽责的人。
晚饭后,组内成员全部进群。有完成任务的快乐,也有得到老师赏识的感恩,更有提醒带领组内同学,跟上网课节奏的责任。
我揶揄你“赵组长,以后你的时间观念应该更强一些啦!老师这么信任你,是不是应该做到更好?”
“放心吧!……”那股自信又回来了。我的内心也很感谢老师的智慧与策略。毕竟,经历了这么久的网课学习后,思想上还是有了放松和懈怠。
这件事告诉我们,爱与责任是弥足珍贵的成长助力器。
姑娘,线上学习虽苦,但更须自觉、自力。没有了教室里“敲黑板”的声音,少了老师的“耳提面命”,更不见同学间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氛围不在,效果自然欠佳。隔着荧屏,你可以偶尔打个哈欠,伸个懒腰。但是,坚持坐住的定力还是要有的,这是学习的必须,也是对自己的考验。
希望你和你的同学,不久之后,都可以带着自信和满意的微笑,回到校园。穿过这个别样的春天,迎接你们的定是满目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