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我看到一家企业墙头上的标语“让习惯适应规矩,让守规成为习惯”,至今印象深刻。好习惯与好规矩就像一对孪生兄弟如影随形,相辅相成。
习惯是人的行为倾向,是一种稳定的甚至是自动化的行为。合规的习惯让人受益,不合规的习惯则会让人在不知不觉中犯错。德国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是人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增值,人在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而坏习惯则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因此,让习惯适应规矩,可以从知规矩、明细则、勤反思三方面入手。
知规矩。现实生活中,有人常常遵循原有习惯行事,沿袭“过去我们都是这样做”的惯例,却不知照搬的惯例已成为陈规陋习。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只有不断学习,才能甄别原有习惯是否合规。把规矩细化成行为规则,让大家明确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以及如何去做。
勤反思。有人说,坏习惯是一种藏不住的缺点,有时自己却浑然不觉。为此,我们一方面需要借助别人看清自己,另一方面我们更要自我反思。要从规则与法律的角度出发,依照规定程序办事。要时刻自重、自省、自警,在个人习惯与道德、法规要求发生矛盾时,要调整或放弃不合时宜的思维习惯和行为。
守规矩是一个规矩常态化、活化的过程,是一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也是一个让优秀成为习惯的过程。让守规成为习惯,则要重敬畏、重约束、重养成。
保持敬畏之心。心有所畏,行有所止,对规则时刻保持敬畏之心。只有坚持原则不动摇,执行标准不走样,履行程序不变通,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
建立约束机制。既要用纪律和规矩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又要身体力行维护好纪律和规矩的权威,让法律规章制度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养成自觉行为。习惯即习而惯之,有些人更愿意待在旧习惯的“舒适区”,坏习惯的改变和好习惯的养成并非轻而易举,需要有顽强的意志力和自信心。要持续强化个体的自制力,不断增强免疫力、抵抗力,让自己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育者应担负起立德树人的使命。
(原载《中国教育报》2017年11月7日,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