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底带着孩子去台湾参加MJ老师组织的超级潜水力,上课的时候孩子在附近玩,我去与小伙伴们上课。
三天课程结束我回到家,孩子看到我手中的面镜和呼吸管,我就给孩子看了潜水的照片,还有海底的鱼。说了一下怎么用面镜和呼吸管。
你会不会感觉我这样的分享缺了点什么?
嗯,真的有缺。
先看看还能怎么分享:
“孩子,你知道妈妈是怎么一步一步的潜水的吗?”
“不知道。”
”我们先集合,教练就会给我们咚咚锵咚咚锵的讲很多知识,然后大家排好队,兴奋的告诉大海我们要来啦的摆好pose拍照,之后大家穿上哎呀妈呀那可要把人压进土里变土行孙的大气瓶和装备,就bia ji bia ji 的走进大海里,海浪把我们冲的摇摇晃晃,就像一只小企鹅,看着看着就要倒了。先下降一点,让海水莫过头,再下降一点,往海里钻了喔,这时候耳朵像钻进了一股风,需要捏鼻子把他们吹出去,这样一点一点下去,哎呀,看到小鱼了,五颜六色的小鱼,从手指尖划过的时候,就像是有个小嘴巴在给我的手指挠痒痒,海底的沙绵绵细细的。海草就在海里随着海浪慢悠悠的跳舞,小鱼会跟我躲猫猫,一会儿钻进珊瑚,一会儿又出来了。
这样的分享和前面的分享相比,多了什么?对,是感觉。多了我对具体事件的感知,不是像说流程一样的告诉孩子,而是像欣赏一幅画面一样融入的告诉他我的感觉。
这样讲有什么好处?1 激发孩子的想象力。有时候我们会觉得有些大人为什么那么大思维就那么窄,是因为小时候在他想象力发展的时间段中没有得到充分的滋养;孩子的感知是可以上天入地的;2 有些事大人给孩子说完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做,可有些事孩子可能短期内做不了,这样充满感觉的分享可以让孩子充分体验到做那件事的乐趣。打开孩子的处境。3 有时候孩子可能不知道我们怎么从岸上就到了海里,这样充满感觉的讲可以最大程度为孩子呈现完整过程。这个完整性对孩子的发展很有帮助。而我们往往容易直奔具体的点,像跳棋一样,忽略了过程。分享经历应该是行云流水的线,不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