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阅读原文】
一阶段,片段五。来自《自控力》自发式反馈:醍醐灌顶P196
如果足够幸运的话,我们偶尔会因为某件事或者某个人而突然意识到自己的某些缺点。这种情况并不会经常发生,但它一旦发生,我们就会觉得自己非常幸运,而且应该感激对方。
心理学家发明了各种各样的图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其中一个就是被称为“乔哈里之窗”的4格窗口。它根据我们以及周围的人所占有的信息范围把我们的自我意识分为4个部分。
真正有趣的是那些对方知道但自己不知道的信息。一旦我们得到这些信息,便是“通往大马士革之路”(Road to
Damascus,《圣经》中的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位不信基督的人在前往大马士革的路上遇到了基督,人生从此发生了改变。译者注)的时刻,巨大的变化即将产生。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我们会突然因为别人向我们透露的信息而产生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仿佛突然之间发现了一个真实的自己。这些时刻很少出现但却都是弥足珍贵的。它们很可能会在不经意间伤害我们(真相往往都会让人受到伤害)但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有益的启示。
只要我们能停下来,注意聆听,仔细考虑一下周围其他人的看法,我们就可以更好地认清自己。我们可以把理想中的自己跟我们向这个世界所展现的形象进行一番对比,然后就可以开始尝试改变自己,缩短我们的价值观和真实行为之间的差距。
【I·拆书家讲解引导】
有人说,人类嘴长在前面,耳朵长在后面,造就了我们更喜欢表达自己,而不是倾听他人。
因为这样的特性,我们往往会更关注于乔哈里窗的开放区和私蔽区。更多的表达让我们把私蔽区打开到开放区,更少的倾听和观察,让我们越来越看不清自己的盲区,从而进入一个瓶颈期,无法进行一个质的突破。
比如这本书提到的那些看似曾经帮助过我们成功,却是隐藏的可怕魔鬼习惯,以为是成功路上的助推剂,但是不小心就变成了拦路虎。比如求胜欲望强,它让我们在工作中激情满满,但是事事都要争强好胜恐怕又会得不偿失。
如何才能发现自己的这些魔鬼习惯呢?只需静下心来观察其他人的反馈。即便是我们便签二中的“邀请式”反馈做得再好,也会有一些人不愿意主动说出自己的意见。
而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不自觉的行为反馈,往往会显示出他人的真实想法。比如一些不经意的回复:这个问题你说过好几遍;比如一些肢体语言:你发言的时候他总是不与你有眼神交流等等。这些类型的反馈都要通过自己的敏锐观察得来。
【A1】:描述自己相关经验
上帝给了我们两只耳朵,一张嘴巴,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我们往往能够很清楚看到别人身上的缺点,却很难看到自己身上的缺点,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尽自己最大努力隐藏自己的缺点,把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对方,一个人尽量会隐藏自己的缺点时,显现出来就不自然、浮躁,我们应该多听听别人批评,建议,了解自己在别人眼中是什么样子,接纳真实的自己,采纳适合自己的建议,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不断完善自我。
曾经我去一家考试培训中心准备报培训,销售顾问给我讲解了他们公司的多么有影响力,老师又是什么博士,能力多么多么强,整个过程一直听她在那里讲,只要我对公司有什么样的质疑,马上用公司招牌给我压下去,从来没有了解我的需求是什么,没有问过我想要怎么样的培训方式,比如我的学习时间安排,学习方式,以往培训的成果,售后服务等等问题,只是介绍了一大堆我不需要的信息,从我这里看到一个功利心很强的人在介绍产品。后来我没有选择这家培训中心,选择了另外一家小型培训结构学习,虽然公司规模小,但是人家尊重客户的需求,能够解决客户遇到的核心问题。
【A2】: 以后怎么应用
在沟通过程中,我们要及时观察到对方的反馈,情绪的变化,肢体语言等,从情绪,肢体语言不经意的一个动作,从而发现自己不足的地方,然后,针对性进行具体分析,找出改进自身的办法。
具体步骤:
1、 细观察:观察他人的反馈,包括情绪变化,肢体语言,说话态度和速度等
2、 找不足:对他人反馈出来的消息进行分析,找出不足的地方,比如表现出来的情绪是不耐烦的,有点发怒的,肢体语言表现出来想要离开的。
3、 寻求方案:哪里没有表现好,哪句话令对方有不好的回应,当对方作出第一个不好的反馈时,马上进行停止刚才的行为,根据对方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需求,及时改变行为方式和说话内容,先缓下气氛,获得好感与信任,建立舒服的人际关系后再进入主题。
4、 对比前后反馈:根据他人不好反馈,改变自己的行为后,再去进行沟通,看看对方表现出来的反馈跟之前有什么样的变化,如果是好的反馈就是继续进行,如果反馈不好,再按照这个思路来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