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读者站在一起,像和朋友聊天
新媒体写作不是大庭广众之下一对多的演讲,作者需要换位思考,邀请读者参与到文章中,去掉文章中过多的“我”,然后尝试替换成“我们”,和读者站在一起。当作者在描述另外一个群体时,用“他们”来指代另外一批人,这个时候读者会感受到认同、支持和朋友之间的亲密感。
实战举例1
在《有哪些事情是“年轻人最好早点接触”的东西?》中,向读者传递要接受这个社会不公平的现实,我是这样写的。
几乎所有人都懂这个道理:改变你能改变的,接受你不能改变的。但是因为各种复杂的原因,我们并不愿意接受现实。
当一个人不愿意接受现实的不公平,而且一直对一些小事斤斤计较时,除非他这辈子走狗屎运,不然基本上不会有什么出息。
实战举例2
在《那些在喜茶排队的人,生活是如何一步步被毁掉的?》一文中,我在描述那些沉迷游戏、不懂得珍惜时间、没有自己独立思考能力的年轻人时,加入了大量的代词“他们”。目的是为了和爱好学习、懂得珍惜时间、有自己独立思考能力的年轻人站在一起。
老板一个月给他们发七八千甚至过万的薪水,他们会拿其中的两三千去租房,用两三千去吃饭,再用两三千去娱乐,剩下省吃俭用、东拼西凑去买世界上最先进的手机iPhone X,看着各种碎片化垃圾信息,去各种招摇。
他们被各种大片、花边新闻和热点刺激,热衷于各种骂街和吐槽,热衷于各种抖小机灵。
他们的存在感建立于朋友之间的吹牛,他们的追求在于拿到最新的皮肤、绝杀和更酷的等级。
他们热衷于生活在别人已经设计好的生活里,用着大众流行的幼稚化语言,他们盲从,他们拒绝独立思考。
他们从不会在排队的时候拿一本书来看,不会去思考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排队?如何让那么多人排队?
作者在行文时,要像现实中和朋友聊天一样,给他支持、鼓励,把读者当作自己人。另外,可以尝试运用一些代表身份的词语。比如,对年轻人写作时,就自称叔;用女性口吻写作时,称呼自己为姐。著名作家林清玄也说,要像聊天一样来写作。硅谷著名投资家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说,如果你能像和朋友说话一样写作,你将超过95%的作家。叶兆言、张立宪等诸多作家分别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不要用生僻难懂的书面用语,要像和朋友聊天一样去写作。这样写作最简单、最真实、最容易被理解,也最容易产生共鸣。
某网友在描述一款降噪耳机的隔音效果,他是这样写的:我来描述一下有多安静——孩子数学成绩不好;你在做业务经理,维护客户关系,不上不下,有房贷和车贷,每月按揭8000;你老婆在市人民医院做护士,她妈有尿毒症透析多年,她不爱你;你年轻的时候觉得能成一番事业,但现在也就这样,朋友们混得都比你好,你下班在车库停稳车,关掉引擎,呜一声安静了下来——太安静了,你生命中少有这么安静的时刻,你打算发10分钟呆再上楼回家。
他就像一个朋友一样,隔着遥远的距离,向我们描述自己的处境和心情。我们也这样做,想象着对面坐着一个人,然后尝试用文字和他对话。写完之后,大声朗读出来,删掉那些拗口的书面用语,删掉那些你写得不好的句子和词语。
制造话题,主动回答
用户看文章的时候很少主动思考,除非我们触动或者主动邀请他思考。
我在《真正厉害的人从来不会炫耀自己学了多少课》中提了一个问题,一个很残酷的话题:为什么大家都在学,却永远只有那么一小部分人赚到钱,而另外大部分人一直沉浸在爱学习的状态呢?!
然后我尝试在下文中回答提出的问题。
第一,他们太爱学习了,从来没有想过把知识转化成能力,把能力转化成金钱。
第二,他们从来不思考自己学的东西能解决别人什么问题。
第三,他们从不积极主动去分享,总是希望有人准备好一切。
通过提出问题,让读者参与进来,然后和作者的答案进行对比,找到彼此观点的不同。
复述话题,传递互动
除了制造问题之外,还可以尝试用第三人称语气,复述曾经和某个人的对话。
有一次下班回家,我和一个开滴滴的师傅闲聊,聊子女上学,聊职业选择,聊买房,然后无意中聊到成功这个话题。
他自己早年从广东潮州搬到深圳,投资工厂,买房,送子女去香港读书,自己年纪大了之后开车找乐子。聊完之后,我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然后我就写了一篇文章。
“前段时间,和一个滴滴师傅闲聊成功这个话题,他说,人这一辈子,其实不需要那么多机会,抓住一两个就够了。哪里有那么完美啊,又不是演电影。我说,是啊,买房,炒股,抓住任何一个机会都行。如果抓不住,在人生低谷时,最好有几个义无反顾支持你的朋友。”
通过第三者的口吻,传递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和价值观,比重复只说自己的观点和案例更生动,更有参与感。
考虑读者阅读场景
场景这个词来自电影表演领域,指的是电影中某一个具体的场面。现在多用于互联网产品的设计,更多考虑用户在什么时候用什么产品、有什么动机和诉求。
比如,我们用共享单车,是解决短距离步行的痛苦(地铁到家最后一公里,或者下公交车到办公室)。在线点外卖,是解决上班族中午吃饭排队难的痛苦(或者是省时睡午觉的需求)。
在写作中加入场景,更多是考虑正在阅读文字的用户,此时此刻在哪里、在做什么、有什么痛苦和麻烦。
常见用户阅读文字的场景举例:起床后出门前、上班挤车间隙、开私家车途中、上班工作间隙、午饭排队间隙、中午午觉间隙、下午茶闲聊中、下班挤车间隙、晚饭等人间隙、睡觉前刷手机。从早到晚,不同人群,不同用户看文章时有着不同的场景。不同的场景,对应不同的内容。
起床后出门前:适合5~10分钟音频内容
刷牙穿衣服间隙,用碎片化时间听知识。
上班下班挤车间隙:适合3~5分钟文字+图片内容
用户在嘈杂、拥挤、狭小的空间,快速浏览资讯。
开私家车途中:适合连续主题音频内容
在烦躁的堵车路上,用音频补充精神食粮。
睡觉前刷手机:适合视频、图文混编等互动内容
用户在有WIFI舒适的家中娱乐和学习。
写作为什么也要考虑用户场景呢?因为要让用户看到、读完并且获得价值。假设一个普通的上班族在早上8点半,肩膀上挎着包,戴着耳机挤在左右摇摆的地铁里,此刻他没有座位,还有3站路到公司。结果作者写了一篇1万字干货,或者推送了一个17分钟的励志视频,作为快要上班的他会怎么想呢?不好意思,太长了;不好意思,太费流量了。但如果是一个懂得用户场景的作者,把最核心的观点拆分成3个关键点,用最生动的例子解释,3分钟就能让人看明白,而且不浪费他手机流量,不会让他坐过站。用户会不会更喜欢这种形式呢?像朋友聊天一样写作,需要我们换位思考朋友现在有什么麻烦,用最适合他的方式,告诉他重点,把内容讲得有声有色。
用故事带领作者一起经历
其实这就是大多数故事的套路,我把它叫作“耐克模型”。
从最左边的钩开始,主人公的人生故事一直在往下降,下降到最底部的时候,触底反弹,然后开始往上缓慢爬坡,从开始糟糕痛苦的状态,到另外一个成功的状态。如果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说,其实耐克模型就是一句话:一个人掉进坑里,然后又从坑里爬出来的过程。
第一,平静:一开始主人公过着平常的生活。
第二,焦虑:开始到处找前辈的经验。
第三,转折:触底反弹,试错找到方向。
第四,奋斗:努力学习提升自己。
第五,逆袭:厚积薄发,做出成绩。
一个人通过努力做成某件事,是故事。要写出一个好故事,这里分享给大家5个技巧。
赋予人物意义
比如全球励志人物,尼克·胡哲,他的故事传递的人生价值观和意义是:人生没有不可能。
电影《美丽心灵》传递的意义是:即便受再大的苦,也要微笑面对。
当我们在写一个故事时,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个故事背后到底传递了什么宏大的意义和价值观?
挖掘内心痛苦
痛苦的威力大于快乐,更能让人开始行动。痛苦越大,人改变的欲望越大。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痛苦,比如现实环境的约束、内心的彷徨和焦虑、想得而又得不到的遗憾等。
回到写作本身,当我们在写人物故事的时候,一定要挖掘当事人独一无二的痛苦。
加入戏剧冲突
人在关注信息时是有选择的,而且通常会优先选择那些新奇的、违反常识的、有冲突的信息。
填充故事细节
由这种种细节,引发人的各种复杂的情感反应。比如恐惧、厌恶以及对人与人信任关系的怀疑。
好故事有意义、有冲突、有细节,也要有情感。一个人,经历了什么事情,遇到什么困难,最终他有什么变化。细节,可以是描写对方内心的纠结、痛苦、彷徨、焦虑,也可以是外部现实环境的压力等等。可以是环境描写,可以是人物内心的思考,也可以是行为上的细微变化。
所有的一切都是在为故事的主人公这个核心人物服务。
在描写人物故事时,要注意3个方面:
第一层,表层事实是什么。
第二层,故事的背景和大环境是什么。
第三层,种种表象的关系是什么,有什么现实意义。
作为作者,在写作时首先要满足第一层,也就是捕捉足够多的细节。
比如我们要描写一个普通的上班族,那么我们要考虑下面一些细节:
1.他坐几点班车上班?
2.穿什么衣服,春夏,秋冬?
3.他抽烟吗?
4.用什么手势夹烟?
5.灭烟的动作是脚踩还是手摁?
6.下班之后干什么?
7.最喜欢什么娱乐方式?
8.有什么样的朋友?
9.他每个月会花哪些钱?
10.通常给谁打电话?
11.会说些什么?
12.语速是快还是慢?
……
只有对一个人的细节描写得足够充分,才能真实还原当事人,才能写出深刻的文字。
加入足够多的细节,让读者能够随着你的描写感同身受
故事英雄之旅模型
更复杂的故事,可以采用英雄之旅的结构,很多好莱坞电影都在运用这种结构。分成12步:
1.普通的世界
2.冒险的召唤
3.冒险的抗拒
4.与智者相遇
5.穿越第一个极限
6.盟友与新法则
7.接近深层洞穴
8.严峻的考验
9.获得嘉奖
10.回去的路
11.复活
12.满载而归
之前讲的耐克模型,其实就是英雄之旅的简化版本。
如果你有兴趣研究剧本写作技巧,我推荐3本专业书给你。许荣哲老师的《故事课》,沃格勒的《作家之旅:源自神话的写作要义》和罗伯特·麦基的《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