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代青年人并不注重外语,我听到最多的声音:没兴趣,没意思,没用处。情怀是有的,觉得枯燥乏味也是其一,其余便甚多是借口。只是生命需要奔逐勇进,人们需要看起来符合本性的美,去享受,去贪度,引以为乐。大抵受了未曾理解的苦,虽是直接了当,但世间万物都是一的性质,文学中解释的惟妙惟肖,例如借物喻人,借景抒情。同样有黄河之水天上来之豪放,有疾风知筋草,板荡识诚臣之气概,既存其一为何不能融会贯通,适变则变,对症下药呢。
教,如论语,国学,百字中蕴含着千千万万的思绪含义,没有适当的进行转换变则,以其礼贴其身,以色香味美去引导,而每个人心中存在的味蕾没有妥善的被激发,你自以为喜好的,我却嗤之以鼻。学,同吃喝玩乐,众多数人中,有多少是不在乎口舌之欲的。每个人皆有独钟的美食,有评价低的沉至谷底的,有赞赏高的却价格昂贵的。欣赏这一切可不单单只望不闻,只闻不触。
似乎这和记忆学很像,课堂上许许多多的文章我分明不会背,但再多字数的歌曲,我却能很快凭借感觉,一字不差的唱出来。我给这种方法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堆彻法。轻松的爽文式小说,也叫堆彻法,两者的共同点,即是快,不累,有趣。如同精神药剂,我不信有人不爱听歌哼曲,就拿苹果举例子吧,苹果的英文单词是Apple,转换成歌曲就是:A~P~P~L~E~apple。简短吗,不可否认,只是加上了首字,中间放缓了速度,看起来押韵有趣。当初第一次念到这个单词时,只知道它的发音,却不能深刻记忆。直到重组成简短的小曲儿,脑海刹时焕然一新。枯燥的理论,或许会令你全身塞满棉絮,渐渐焦躁不安。世上所谓的炼金术,不也是等价代换,性质不变的吗。
罗丹曾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能够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无数类美急切期望得以被挖掘,展现在人眼前,不单在于一方面得考究,为什么学英语,我的回答也只有一句话:“自我与本我。”
很简单,人这一世越过的可不止前方浅短的沟壑,语言是一种获取各种证书的工具。想要民族强大,繁荣进步,脱离不了语言的基础,它是交流工具,更是一种武器。在反思自我对待人生态度时,开拓视野也成了必不可少的一环。世界是有趣的,也是会令人悲痛、伤感、怜惜的,丰富多彩,芬芳绚丽。好像一本坐观世界的天书,正摆在你的眼前,闭门造车总该没落,鲤鱼不越过龙门又何来真龙之说,仓鼠常在笼中会抑郁,飞鸟常驻陆地会思念天空。所以主动些并不吃亏,这是自我与本我,但合在一起便不就是大家吗,所以哪怕有一天你失落,极致的伤心难过,千万别低沉,找个人诉说吧,随便加入门外语社团,看看世界,看看身边周遭的人,为了什么而奋斗拼搏。
都是些人间常态,既食人间烟火色,多的便随冬日江流,消逝在无穷宇宙的彼端,下一个,暖在心坎子上的——不就是春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