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461,11-5-4,告子章句上5-4》
【季子闻之曰:"敬叔父则敬,敬弟则敬,果在外,非由内也。"
公都子曰:"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然则饮食亦在外也?"】
今天是丁酉年庚戌月己卯日,八月廿九,2017年10月19日星期四。
孟季子听了孟子教公都子的话,仍然未悟,继续辩解说,就算照孟夫子所言,义也在外啊!不是说"在位故吗"?也就是看具体条件,当尊叔父的时侯,敬心由叔父而起,于是我做出尊敬叔父的言行。当弟弟扮演先祖的象征角色时,敬心由那先祖的象征角色而起,于是我做出尊敬弟弟的言行。这说明敬从心中生发出来,是由外在条件感发而起的,所以说态度因事而变,标准就在外物。
公都子一听,换一个更简单的说法吧,你仍然坚持认为敬在外,那我们看看饮食的习惯,就可以知道义在内而不在外了。我们都知道,冬天进补要喝有滋有味的浓汤,夏天清淡要喝温开水,汤水之宜,要因时而变,正如该尊敬叔父的时候就尊敬叔父,该尊敬弟弟的时候就尊敬弟弟,什么时候该以谁为敬,其准则因人化裁,你就认为说敬由外在客观的人和物决定,不是由心决定的,照你这么说的话,什么时候喝什么,也是由外在的浓汤和温开水决定而不是由我决定的吗?浓汤和温开水都在我之外,但是,斟酌冬夏之宜,什么时候喝什么却是由我的知识和判断决定的。叔父和弟弟都在我之外,但是,斟酌平常定在的"庸常之敬"以及暂时而生的"斯须之敬"却是由我心决定的。判断标准在内不在外,通过汤和水的习惯就清楚了,怎么能说义在外呢!
这下,孟季子没话说了。
为何孟子一再地辨论"义在内不在外"的问题呢?
孔子说:"居仁行义,非行仁义",意思是说,仁义就住在我们人的人心里,我们就住在仁义的大房子里,我们做任何事都有家,有归属,有出处,有根据,这就是居仁行义。"非行仁义",不是说外面有一个"仁义"这么一个标准,我们按照这个标准干就是好人,不按这个标准干就是坏人,那是假仁假义,是告子和孟季子的仁义,不是孔子孟子的仁义。这么理解就会有赚黑心钱又捐钱赎罪在天堂买一个灵位的荒唐事,这是表演,是一时,而孔孟则是诚意正心,是恒常。有了"义在内"的文化自信,就有了"人性本善"的道路自信,就有了"学以至圣"的理论自信,这是孟子深辩的深层意义。
近期,各种破戒,搞得心绪慌乱,一时无措,不由得焦虑起来。今日一想,这是捉急闹的啊!也就是说,私欲蔽心。私心一动,立时之间,啥都玩儿完。怎么办呢?索性要把那些个侥幸扔个彻底不可!
为什么侥幸能攻占我心,鸠占鹊巢呢?定是因为我满足于程度上的对比,觉得自己比两年前好多了,程度上进步很大,好像攒了一点挥霍的资本,于是算计着花点出去。这就是典型的"行仁义而不是由仁义行"的病症。
怎么治"行仁义"的病,恢复到"由仁义行"的健康状况呢?直接做圣人。王阳明说,人人都是尧舜,满街都是圣人。别磨叽,不留后门。曾国藩说:"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今天看懂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目标和方法是一体的。
立圣贤之志,凡事彻底,一次到位。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资治通鉴直解》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与滕文公、告子》南怀瑾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