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即是育己,因为今天我们育儿中的种种困境,多源于自身从小到大未被满足的需求和掩藏在内心深处的伤害在孩子身上的投射。唯有通过自我疗愈,学会接纳自己、爱自己,才有能力去爱孩子。当我们做不到自我教育、自我成长时,也没有途径和方法去教育孩子。育己,是最好的育儿。
——题记
李安说:“我做了父亲,做了人家的先生,并不代表说,我就很自然的可以得到他们的尊敬。你每天还是要来赚他们的尊敬,因为这个是让我不懈怠的一个原因。” 李安从来不教孩子孝顺,只要孩子爱他就好了。爱,尊重,自由。这种状态真让人羡慕,父母和孩子为了对方的爱和尊重变得越来越好。
德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海灵格曾说:“男孩要归父亲,女孩要归母亲。他们应该先向异性父母靠拢,并从这一关系中吸纳异性的力量,体会到自己对异性的吸引力,同时体验到异性对他的吸引力。然后,男孩回到男性的世界,成为一个男人,女孩回到女性的世界,成为一个女人。只有这样,他们的心理才更健康,而这个世界,也才更和谐。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关键在3-6岁。精神分析的鼻祖弗洛伊德将这一阶段称为“俄狄浦斯期”。在此时期男孩会出现恋母倾向且嫉妒父亲,女孩会出现恋父倾向且嫉妒母亲,他们都期望取代同性的父母而与异性的父母建立唯一的关系。
五周岁多的儿子正处于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寒假伊始,他对我还不是很亲热,两天全程陪伴之后他越来越爱黏着我。正在窃喜之时,儿子的变化让我意识到了危机。
有一天先生加班很晚才回家,娃刚睡着,一听有动静立刻爬起来,看到是爸爸之后他来了精神:“坏爸爸,你这么晚才回来,我再不爱你了!妈妈现在最爱我,我们都不和你交朋友了!”我和先生都愣了,他怎么突然会有这样的想法?
儿子很爱邀功,以前做什么事情都会问:看我棒不棒?我是不是很灵巧?我们都会不吝表扬,恨不得把所有的优点都加在他身上。单独陪伴他几天之后,他在做任何小事之后都会追问一句:“爸爸是不是没有帮你干活?是不是我最灵巧?我是你最爱的宝贝,我第一、妈妈第二、爸爸第三对不对?”种种迹象越来越表明他像个和爸爸抢夺妈妈的“第三者”,这不正是3到6周岁孩子最容易犯的“俄狄浦斯情结”吗?
孩子身上的每一个问题其实都可以追溯到父母的陪伴方式和教育方式。我和先生反思,是不是我们最近对他的陪伴方式出了问题。作为妈妈,从工作时的很少陪伴到寒假的全程陪同,两级分化太严重,小小年纪的他未必能消化这巨大的反差;作为爸爸,先生年底的工作急剧增多,很少有闲暇呆在家。儿子对父爱的感受不深,导致了他会说出“不爱你”这样的话。
要让孩子顺利地度过俄狄浦斯期,关键是夫妻关系要和谐。父母都爱孩子,但他们同时又深深相爱,他们不会因为爱孩子而忽略对配偶的爱。这样一来,孩子就会懂得,尽管异性父母如此爱他,但强大的同性父母才是异性父母最好的伴侣,而他不过是个孩子。于是,他们会安心地做孩子,享受强大的父母给他们的爱,同时,他们努力向同性父母靠拢,知道只有变得像同性父母一样,才能赢得异性父母更多的爱。
我和先生约法三章,在孩子面前相亲相爱、互相说对方的优点、尽最大力陪伴。当孩子再问:“是不是爸爸没有我能干?”我微笑着答:“不是,爸爸已经是大人了,个子比你高,力气比你大,你暂时还没有他能干。等你长大,像爸爸这么高,你会和他一样能干!”娃听进了我的话,不再总是吃爸爸的“醋”,学会了和爸爸和谐相处。
国内知名心理学者武志红说:“俄狄浦斯期对于人类的情感发展至关重要。如果该阶段得以平稳度过,孩子与爸爸妈妈的三角关系既充满爱又没明显的失衡,异性父母既爱孩子但同时又爱自己的配偶,那么这个孩子对爱情就会有正常的渴望。但假如该阶段没有平稳度过,那么这个孩子在心智的成长上可能出现种种偏差。”
最后,想和大家分享武志红老师的话:
如果你是父亲,请对女儿说:我爱你,但妈妈才是陪伴我一生的人。
如果你是母亲,请对儿子说:我爱你,但爸爸才是陪伴我一生的人。
如果你是儿子,请对自己说:爸爸才是妈妈最爱的人,我只是他们的儿子。
如果你是女儿,请对自己说:妈妈才是爸爸最爱的人,我只是他们的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