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是理性的,这一认识建立在对自己的认识和了解上,关键是有多少人是理性的。在认识自己的道路上,大多数人都只看到自己理性的一面,而选择去回避自己的软肋和不足。
一、到底是自己需要还是因为外界告诉自己需要
现代商品经济社会里,人通常都被过度营销,但凡现在能够有的宣传媒体,只要能够引起人的注意的地方,商人们敏锐的触角都不会放过。抛开那些大卖场的打折季、周年庆、嘉年华活动,最让我感到兴趣的,却是一些小贩商人对人们心理的把握和诱引。
现在的三、四线城市一般都还是存在着赶集这样一种社会集体行为,参与的民众之多,不失为一种较为有趣的现象。而参与其中的商人们更是想尽办法,变着花样地搞促销,被营销的人们也乐在其中捡便宜货。最有特点的是小五金件和家庭日用品的推销,小贩们找了一个临近繁华地门店,里面罗列了缝衣用的针线、各种大小的不锈钢盆到晾衣架、地帚等等近百种商品,分成1元、5元、10元、20元的不同商品区,然后在门口竖一个字牌,上面写道:所有商品1折。场面之热闹、生意之火爆,是我们不经商的人难以想像的。看着从店里拿着不少物件,脸上挂着占尽便宜满足感的人们,笑到最后的是那些小贩们。出于好奇心我去问过隔壁的阿姨,想知道那些东西质量好与不好,却得到一个意外的答案。阿姨的老公气乎乎地告诉我,就是这种捡便宜的心态,搞得阿姨简直上了瘾,一见街边搞这种促销,特定买回好多东西。这都不是关键,最主要的是这些个东西家里已经有了储备,同时质量还不好。他给我举了一例子,1元1个的打火机,家里已经有了不下20个,小贩们很是精明,一盒打火机8个共10元,算下来还贵出不少。
反观这个身边的例子,我不禁哑然,小贩们正是利用了“花1元钱买两个没有用的,也不会花2元买1个有用的”这种思维,巧妙避开了客户们的心理设防,在大量信息堆集的时候失了理性,然后被小贩们牵着走。这时候的人们已经无法判断自己的需求,而是被外界传导一个信息:东西便宜你赶快抢。
二、宁愿自我陶醉了不愿清醒正视自己
拥有这种无视感和自我良好感觉的人首推鲁迅笔下的阿Q,生活中也有不少鲜活的人具备这一特质。先不问自我陶醉好与不好,沉浸其中的人,自然是有自信且看不起旁边的人,看人待物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在心里对自己的“优势”颇为自得。
我单位有一个小伙子,本来人特别能干,也能吃苦,却总在单位里落不下好名声,大家都不太待见他,他本人也好生苦恼。一次他向我倒苦水:我这么帮他们,什么都给他们做,为什么没有一个好的评价?我心里是有数的,他的帮助是真实有的,但发起帮助之前这小伙总要对人评讨一番,最后事毕还要再嫌弃一下。单位里的人都不太愿意跟他交流,同事说,这小伙子太搞笑,只要是他的技能和东西铁定是这世界上最好,让人受不了。连同他用的小米手机胜过所有手机,他的西亚特小车好过所有车一样,这种对自己优势的确立让人觉得好接受。
不能正视自已的自我陶醉其实就是“坐井观天”,在自己的世界里其他的都是不足以好的,这也是一种自我麻痹。它不仅会带给周围的人伤害,最终伤害的却是自己,“固步自封”也许找到原因。深层次的分析却发现,这一类人内心的冲突却可以用一个词“神经症冲突”来解释。卡伦.霍妮在她的著作《我们内心的冲突》中写到:由于深受生活环境的影响,我们总是与我们想成为的人背道相驰,于是产生了这些足以主宰我们人生的冲突。为了解决这些冲突,我们不但自欺欺人地虚构了各种“理想化意象”,通过“外化”把责任推给他人......这样不难看出,这小伙内心其实一点都不自信,因为无法坦然接受自己的一切。
三、克服从众心理找准自己的目标
外界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鱼群为什么会结队游弋、非洲大草原动物的大迁徙,都可从生物心理上找到我们为什么会从众。从众是一种可以将伤害降到最小的保护措施,代表着可以循他人的规律而避免伤害,趋利避害的心理是最大的始作者。相比认真分析自己的具体情况,是否从众就可以有一个相对清晰的定位。
我在7年以前在单位尝试转型,一时间言论纷纷:那是外国人的东西中国不适用、中国要走自己的特色道路等等等等。我在认真分析了金融业发展的历程,结合经济发展的趋势的判断,再对互联网知识进行了学习,断定金融业的发展必定会打破原有的格局,不论是战略的改变、经营策略的调整、经营方式的转型都是必然要发生的。
7年的尝试和努力,我已经较为理解什么是互联网金融、什么是金融科技,经营转型该怎么转,自己获得长足进步胜任工作。而当年那些抱怀疑态度的人,如今依然在原地抱怨,只不过抱怨的内容变成了经营好难,竞争好强,丝毫没有关注到应该从哪里去改变。
人生于世,对自己理性的看待是自己得到合理评估的前提,也是找到自己目标的前提。分清自己真正需要的,将自己的长项修炼得越发出众,才有机会在芸芸众生之中获得不一样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