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现在很赞同很喜欢的观点也很认同推广这一理念。
因为我认为会生活甚至比会学习更重要。
生活的时间更长。
好的生活需要好的学习能力。
学习包括的范围很广,单纯的理论学习是学习,实践生活也是学习。现在我认为生活中处处皆理论,时时能学习。
有的家长朋友们认为只有看书才是学习,只有理论才是学习,殊不知我们现在的学习单位已经覆盖了很大的范围了。我们的数学可以在买菜中学习,可以在超市里学习,可以在游戏里学习。我们的物理化学更是可以在生活中学习。蒸馒头的小苏打是什么化学式啊,这些都可以考考我们的孩子们。
所有的学习都是在生活中学习,再应用到生活中去。
为什么很多人学习成绩很好生活能力很差呢?其实跟我们传统的一些理念有很大的关系。“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好多读书人读成了书呆子,所以才会被人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我们的孩子会画画,画出来千篇一律的鸟,千篇一律的花,却不会发现我们身边的美,不会抬头看一看天空,看一看我们的蓝天白云,变化多端的美。我们有教育,却没有美的教育,爱的教育。所以为什么会有压力之下跳楼自杀的高考生,面试失败就接受不了的大学生。工作不如意就辞职的新员工。
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那我们如何生活呢?记住四个字“常想一二”,多想想好的方面,多放下不好的一面,接受不能接受的。
前段时间看到这样一句话“对待生命要认真,对待生活要活泼”,我觉得这个可以作为我们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观点去执行。
我们的孩子们每天学着美学,却发现不了生活中的美,学着物理却不会用电笔,学着化学却不认识苏打小苏打,学着地理却不知道怎么识路,怎么辨别方向,学着历史觉得没意思。
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了吗?
作为一个基层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改变不了大局,改变不了大方向,但是依然可以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来引导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学生,学会从身边小事中发现美,从身边同学中发现真善美,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从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反哺生活。
为什么有的人人家可以在24小时可以做别人48小时的活呢?那都是因为人家懂的学习,也懂得生活。会合理安排学习与生活的时间。该舍弃的舍弃,该花钱的地方舍得花钱买时间。现代社会,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那我们就要学会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学会尊重别人的专业,尊重别人的劳动。这样下来既做的好,又节约了时间,享受了生活的美好。
生活中处处皆学问,那就看你怎么看待生活了。有些人生活越过越好,越来越成了生活家,而有些人却慢慢的只是在混日子,而且越混越差。其实好多时候在心态。“人生日日如初生,你我日日如初见”,如若抱有这样的心态去生活的话,会发现生活的美好,会发现身边人的美好,会发现孩子们的进步。而不是觉得今天和昨天一样,明天和今天一样!
其实我认为学习与生活并不冲突,只是有些人没有搞明白而已。往往生活过得好的人也是学习能力超强,时间管理厉害的人。但是只是念书成绩好的却真的不一定能生活也过得好!
既要学习好,又要生活好,那就要打破原有的认知,充分认识到生活中包含有学习,这样慢慢的才能成为一个拥有生活的人,而不是维持生计的人。
其实生活就是生下来活下去,幸福就是有幸来过,有福度过,这样想来的话,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好好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