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害怕孤独终老,所以很多人生怕行差踏错,早早规划好自己的路径,一生谨小慎微隐忍求全,只为求得一个圆满的结局。
在我们的概念里,仿佛人生最终的价值就在于结尾的时刻,一生的繁华若不能换来一个圆满的结局,大家可能会觉得那是一种失败吧?
而苏东坡的人生,就有着一个并不圆满的结局。他少年成名,老来却潦倒迁徙xǐ,在很多人看来,这样的人生或许是有缺憾的。
但人生的价值,并不是以活着享有多少物质,多高的权位,最终是否死在华丽的高堂之上,风光大葬来衡量的。
而应该在于他的心灵有多么自由和温暖,如果以这种标准来评判,苏东坡的人生绝对算得上是“价值连城”了,因为他对得起自己仅有一次的生命,活出了一个灵魂该有的价值。
苏东坡在黄州期间,将儒释道三家智慧融合,精神境界上更加豁达从容,这种变化深刻地反映在他的写作上。
曾经的紧张与愤怒,曾经让他锒铛入狱的讽刺口吻,如今已经褪去;他的笔锋日渐柔和,变得更加光辉温暖、亲切宽和。
在黄州,苏东坡创作了他一生最辉煌的几个作品。泛舟赤壁,他写到“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赤壁怀古》),写到“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还写到“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前赤壁赋》)……
寥寥数笔,不仅勾勒了赤壁一带的自然风光,也将事物变化的哲理和词人内心的感受融入其中。
注重写意,把客观事物的精神气韵与艺术家的主观感受结合起来——苏轼的这种创作风格,不仅体现在诗词歌赋之中,还体现在书画上。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的《寒食帖》也创作于黄州,苏轼将心境变化落于纸面。
文字的大小,线条的疏密,笔触的轻重……无不成为诗人内心的反映。
同一年,《潇湘竹石图》也创作完成,苏轼用“书写化”的笔法开创了“大抵写意,不求形似”的文人画的先河。
但如果我们只把苏东坡当作一个文人墨客,可就太低估他的魅力了!他在黄州的生活比较拮据,恰逢当地猪肉比较便宜“富人不肯吃,穷人不解煮”。
于是,苏东坡就想出了一个炖猪肉的简单方法——选肥瘦适当的猪肉,用少量水煮开,放上调料,文火炖上几个小时,为此他还写了一首《猪肉颂》,说道“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这就是著名的“东坡肉”。
除了吃,苏东坡还在弟弟的影响下,开始练瑜伽。不止是练习,他还研究,比如他按照脉搏来调整呼吸,脉搏每跳动五次算作一个呼吸周期,吸气、停顿、呼气的用时分别是1:2:2。
苏轼毕竟还是文人士大夫,体面斯文的作风也理所应当地延续到了运动之中,比如他排除了传统印度瑜伽中“孔雀姿”“鱼姿”等身体过于扭曲的姿势;还给增加了几项中国元素,比如结合道家理论发明的定时咽唾液动作等等。
这样看来,被贬黄州这个经历,对于苏轼虽然是一个重大的打击,但也可以算作政治暴风雨中的休止符。
在远离朝堂的偏远小镇,苏轼收获了文学艺术创作的黄金时期,日子过得清贫但有滋有味,无论是思想境界还是养生之道,都滋润着这个差一点儿就枯萎了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