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推拿

以中医经络学说为基础,以刺激腧穴、调整经络气血为基本手段,从而激发营卫气血的运行,和阴阳、养脏腑,达到增强体质、防病治病、益寿延年目的的方法。“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说明人的生长与健康,病的形成与痊愈,都与人体经络有密切关系。

不想学针刺,下面主要说艾灸和推拿。


艾灸


是用艾条或艾炷在身体某些特定穴位上施灸,以达到和气血、调经、养脏、益寿延年的目的。

温通经脉,行气活血气血运行具有得温则行,遇寒则凝的特点。

健脾益胃,培补后天灸法对脾胃有着明显的强壮作用,如在中脘穴施灸,可以温运脾阳,补中益气。常灸足三里,不但能使消化系统功能旺盛,增加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以满养全身,亦可收到防病治病、抗衰防老的效果。

升举阳气,密固肌表灸法有升举阳气、密固肌肤、抵御外邪、调和营卫之功,常用于气虚下陷,卫阳不固之证,即《灵枢·经脉》所说:“陷下则灸之。”


艾灸法可分为艾炷灸、艾条灸和温针灸三种方法。

(一)艾炷灸法       

1.直接灸 将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待艾炷快燃尽时,即病人感到烫时,立刻换一个艾炷点燃。每燃一个艾炷叫一壮。根据病情决定施灸壮数。一般每穴一次可灸3壮、5壮、9壮不等,并根据穴位所在的部位,酌情选用大小适宜的艾炷。头部宜用麦粒大小的艾炷,腹部宜用大一些的艾炷。       

2.间接灸      时以等点燃施灸的方法。隔姜灸多用于阳虚证,如体弱或动则气喘、出汗、无力等;隔蒜灸多用于治疗外科疾患如疖肿初起等;隔盐灸常用于治疗虚脱等

(二)艾条灸法

       1.温和灸 将艾条一端点燃后,对准穴位,距穴位所在皮肤2cm左右进行熏烤,使穴位处产生温热而不感到灼热为度。

         2.回旋灸(又称熨热灸)将点燃后的艾条对准穴位或患部熏烤,患者感到温热后,就将艾条缓慢地来回移动或作环形移动,扩大温热刺激的范围。

        3.雀啄灸将燃着的艾条对准穴位,像鸟雀啄食一样,有节奏地一起一落,出现热烫感觉就抬起。如此反复多次,给予穴位多次短暂的热刺激。

         (三)温针灸法

       温针灸法是针、灸并用的一种方法,先将针刺人穴位。得气后,取2~3cm长的艾段,套在针柄上,点燃其下端,使艾条的热通过针体传到穴位。

         三、艾灸常用穴位

1.神阙位于当脐正中处。神阙为任脉之要穴,具有补阳益气、温肾健脾的作用。每次可灸7~15壮,灸时用间接灸法,如将盐填脐心上,置艾炷灸之,有益寿延年之功。

2.足三里常灸足三里,可健脾益胃,促进消化吸收,强壮身体,中老年人常灸足三里还可预防中风。用艾条、艾灸均可,时间可掌握在5~10分钟。养生家还主张常在此穴施疤痕灸,使灸疮延久不愈,可以强身益寿。

3.中脘 位于腹正中线脐上4寸处。为强壮要穴,具有健脾益胃、培补后天的作用。一般可灸5~7壮。

4.膏肓位于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常灸膏肓穴,有强壮作用。常用艾条灸,15~30分钟,或艾炷灸7~15壮。

5.涌泉脚趾卷屈,在前脚掌中心凹陷处取穴。此穴有补肾壮阳、养心安神的作用。常灸此穴,可健身强心、益寿延年。一般可灸3~7壮。

6.气海关元均为人体强壮保健要穴,每天艾灸一次,能调整和提高人体免疫机能,增强人的抗病能力。《类经图翼·经络》:“昔柳公度曰:吾养生无他术,但不使元气佐喜怒,使气海常温尔。今人既不能不以元气佐喜怒,若能时灸气海使温,亦其次也。”


推拿

是通过各种手法刺激体表经络或腧穴,以疏通经络,调畅气血,调整脏腑,达到防病治病、促进病体康复目的。

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推拿按摩大多是循经取穴,按摩刺激相应穴位,从而推动经络气血运行,以达到疏通经络、畅达气血、防病强身的目的。《素问·血气形志》中说:“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素问·调经论》也指出:“神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         

通畅气血,调和营卫《圣济总录·治法,导引》指出推拿具有“斡旋气机,周流营卫,宣摇百关,疏通凝滞”的作用。

培补元气,《备急千金要方·养性·按摩法》中提及:“老人日别能依此三遍者,一月后百病除,行及奔马,补益延年。”《圣济总录·治法·导》指出,推拿按摩可达到“气运而神和,内外调畅,升降无碍,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的作用。        

调理脏腑,强化功能推拿相应的经络腧穴,可强化内脏功能。通过手法对不同的部位推拿,可调畅脏腑气机,健运脾胃功能,加强心主血脉的功能和肺的宣发肃降功能,促进肝的疏泄以及肾脏的潜藏功能。


推拿方法

介质:红花油擦剂、痛肿灵擦剂、滑石粉、姜汁、鸡蛋清、茶油、油、白酒、按摩乳、膏摩方和精油

推拿手法

常用的基本手法可分为按压类、摆动类、摩擦类、捏拿类、捶振类和活动关节类等六大类

1.揉太阳用两手中指端,按两侧太阳穴旋转揉动,先顺时针转,后逆时针转,各10~15次。具有清神醒脑的作用,可以防治头痛头晕、眼花视力下降。

2.点睛明用两手食指指端分别点压双睛明穴,共20次左右。具有养睛明目的作用,可以防治近视眼、视疲劳。

3.揉丹田将双手搓热后,用右手中间三指在脐下3寸处旋转推拿50~60次。丹田,道家认为是男子精室、女子胞宫所在处。养丹田,可助两肾,填精补髓,祛病延寿。常行此法具有健肾固精、改善胃肠功能的作用。

4.摩中脘 用双手搓热,重叠放在中脘穴处,顺时针方向摩30次,然后再以同样手法适时针方向摩30次。中脘位于肚脐与剑突下连线中点,居于人体中部,为连接上下的枢纽。习此法,具有调整胃肠道功能的作用。

5.搓大包双手搓热,以一手掌摩搓对侧大包及胁肋部,双手交替各30次。大包是脾之大络,位处胁肋部,为肝胆经脉所行之处。每日操作此法,有调理脾胃、疏肝理气、清肝利之功效。可防治肝胆疾病、岔气、肋间神经痛等疾病。

6.揉肩井 肩井位于肩部,当大椎穴(督脉)与肩峰连线的中点取穴,手足少阳、阳维之交会穴。以双手全掌交替揉摩双肩,以拇、食、中指拿捏肩井,每日20~30次。此法具有防治肩周炎、颈椎病的作用。

7.擦颈劳 颈劳位于颈项部,第三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双手搓热,以拇、食指捏揉颈劳穴,再以全掌交替擦颈项部30次。颈项是人体经脉通往头部和肢体的重要通道。每日常行此法有舒筋活络、消除颈部疲劳,防治颈椎病、血管性头痛、脑血管病的功效。

8.搓劳宫以双手掌心相对,顺时针搓压劳宫穴30次;再用一手的拇、食指相对搓另一手的手指,从指根向指尖,五指依次一遍,再用一手掌擦另一手的手背,双手交替进行;最后将两手掌心劳宫穴相互搓热为止。劳宫为心包经的荥穴,每日常行此法,可起到养心安神、和内脏、活血润肤等功效。

9.按肾俞先将双手搓热,再以手掌上下来回推拿肾俞穴50~60次,两侧同时或交替进行。此法可于睡前或醒后进行,也可日常休息时操作。肾俞位于腰部,中医学认为,“腰者背之府”,肾为先天之本,主骨藏精。每日用双手摩腰部,使腰部发热,可以强肾壮腰,防治肾虚腰痛、风湿腰痛、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腰部疾患。

10.点环跳先以左手拇指端点压左臀环跳穴,再用右手点右臀环跳穴,交叉进行,每侧10次。可以舒筋活络、通利关节,能防治坐骨神经痛、下肢活动不利、腰膝酸软等症。

11.擦涌泉先将两手互相搓热,再用左手手掌擦右足涌泉穴,右手手掌擦左足涌泉穴。可反复擦搓30~50次,以足心感觉发热为度。此法适宜在临睡前或醒后进行。若能在操作前以温水泡脚,然后再实施,则效果更佳。具有温肾健脑、调肝健脾、安眠、改善血液循环、健步的功效,可强身健体,也可防治失眠心悸、头晕耳鸣等症。


其他

拔罐

疏经通络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当人体发生疾病时,经络气血功能失调,出现气滞血瘀,经络阻滞,不通则痛等病理改变。拔罐能激发和调整经气,疏通经络,并通过经络系统而影响其所络属的脏腑、组织的功能,使百脉疏通,五脏安和。

行气活血 气和血是人体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如果气血失常,必然会影响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导致疾病的发生。拔罐法通过对人体局部的温热和负压作用,引起局部组织充血和皮内轻微的瘀血,促使该处的经络畅通,气血旺盛,具有使气血通畅、调和气血的作用。

祛风散寒 拔罐能激发经络之气,振奋衰弱的脏腑机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同时,通过吸拔作用,能排吸出风、寒、湿邪及瘀血,以发挥畅通经络气血、扶正祛邪的作用。


拔罐养生的常用穴位

背俞穴:背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即后正中线(督脉)旁开1.5寸处。大体依脏腑位置而上下排列,共12穴,即肺俞、厥阴俞、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背俞穴拔罐,可畅通五脏六腑之经气,调理其生理功能,促进全身气血运行,是拔罐养生的常用穴位。

涌泉:涌泉是足少阴经第一个穴位,位于人体最下部足掌心处。体内湿毒之邪重着粘腻,易趋于下,不易排出,常阻塞经络气血,引发许多疾病。涌泉穴拔罐可以排出体内的湿毒浊气,疏通肾经,使肾气旺盛,配伍足三里更可使人体精力充沛,延缓衰老。

三阴交:三阴交为肝、脾、肾三条阴经交会之穴。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精血同源。经常进行三阴交拔罐可调理肝、脾、肾三经的气血,健脾利,疏肝补肾,使先天之精旺盛,后天气血充足,从而达到健康长寿。

足三里:足三里所在的足阳明胃经是多气多血之脉,经常在足三里穴拔罐,可以起到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化、正邪的作用。

关元;关元穴是保健拔罐疗法的常用穴位,配合长期施灸,借助火力,可以温通经络,固本培元,补虚益损,壮一身之元气。

大椎:大椎属督脉,为手足三阳经与督脉的交会处,手足三阳的阳热之气由此汇人本穴并与督脉的阳气上行头颈。在此穴位拔罐,有调节阴阳、疏通经络、清热解毒、预防感冒、增强身体免疫力的功效。


刮痧


是以中医经络腧穴理论为指导,通过特制的器具(牛角、玉石等)和相应的手法,取一定的介质,在体表进行反复刮拭、摩擦,使皮肤部出现红色栗粒状或暗红色出血点等“出痧”变化,从而达到活血透痧、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中医养生方法。


1.疏经通络,祛除邪气刮痧通过刺激人体体表的经络腧穴,起到疏经通络、活血祛瘀的作用,使阻滞经络的邪气(风、寒、热、邪等)从表而解。

2.调整机能,扶助正气刮痧疗法通过对体表的刺激,疏通经络,同时通过经络的传导,调节脏腑气血阴阳,恢复脏腑功能,起到扶助正气,防病治病的作用。

3.辅助诊断,预判未病根据经络学说,内脏及各组织器官发生病理改变,都可以在相应经络的皮部出现出痧、疼痛、敏感、结节等表现。因此可以根据反应部位和痧的颜色、部位、形状等,判断脏腑经络的微小病变,对亚健康状态和疾病有初步的诊断作用,从而可把握身体的变化状况,提前做好养生保健工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